首先,我承认卢曼的笔记方法非常精巧,但书中强调“一年就成为社会学教授”这样的话,却忽略了卢曼背后十年的积累的事实。这让读者只看到了速成的可能,盲目模仿而不了解全貌,容易模仿没有见效就放弃。
其次,根据研究,卢曼的卡片盒经历了两次迭代。
第一代卡片盒1按照学科系统的大分类法,没有主要研究目标,但有严密的逻辑树。他在此基础上积累了十年,才确定了社会学的研究方向。 第一代卡片盒的编码方式是按照1/1a/1a1a, 1/1b/1b1b,以此类推可以有十几个层级的出现。
总的来说,卡片盒1是按学科的知识体系建立的系统,逻辑是对学科-学科的核心模块-每个模块下具体概念进行阅读及转写。
此后,他在研究社会学的领域上确立了目标,再次整理成了卡片盒2的系统。后期的卡片盒2共有11个顶层话题,100多个二级话题。卢曼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已有的知识框架,构建了顶层的11个话题: 组织行为学、功能主义、决策理论、行政理论、正式/非正式秩序、主权/国家、个人概念/个人问题、经济、特别注释、古老社会、先进文明。
此后的卡片编码逻辑变成了: 1. 卡片须与前一条卡片有关联(同卡片盒1) 2. 不必牢记整个系统结构 3. 话题的层级位置与理论上的重要性无关 4. 话题设置没有上层和下层
逻辑是在一定规则下,让卡片的观点自由碰撞。 再配合他制作的“关键词索引表”以及每个项目主题的“主题索引表”,让卡片盒2的观点从树状图变成网状图,也就是建立了一阵个知识图谱。
重点是,卡片盒2是在原有知识大量积累下,更开放随机的架构。但无论是卡片盒1还是2,笔记法的重点都在于,卢曼本人在制作卡片索引和归类中,不断地重读提取所有观点,才是能形成这么多碰撞的主要原因。因此,如果仅仅用双链笔记储存观点而不进行索引重读和不断更新的操作,任何工具软件都只会沦为落灰的储藏室。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