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卡夫卡诞辰140周年之际,再读一次他的经典作品《变形记》不失为一种纪念。
今年出版的这一版《变形记》包含3个短篇,除了久负盛名的《变形记》外,还有《判决》和《饥饿艺术家》。实话讲,在不了解卡夫卡生平读这几个短篇会有点云里雾里,不是很明白故事走向和最后结局。
在读《判决》这个短篇的时候给我这种感觉尤其明显。心想一个年轻人因为父亲的“说教”就选择了跳河,多么脆弱。就像现在很多旁观者看到青少年因为父母这样那样就选择轻生,他们(我们)总会不知轻重的评价一句:现在的年轻人太脆弱了,我们那个年代什么苦没吃过……之类的。
有句话说,不历其苦,不劝人善。没有当事人的经历,就不要大言不惭。看到卡夫卡工作年表里的一段简介:
1912年3月6日
被父亲斥责对自己家的石棉厂关心不够,产生自杀念头,后来几周时常去家中工厂照料生产。
9月22日至23日彻夜写作《判决》。
瞬间就明白这篇文章的立意了。卡夫卡在《致父亲》的手稿里写过期盼一种轻松的死,这不就是他本人的真实写照吗显而易见的隐喻,故事和作者本人的强关联。或许每一个作家的作品都会带有自己的经历,通常说的自传体类小说,毕竟认知确定行为,经验造就阅历。
了解卡夫卡的生平才更能理解他的作品,从小说后边的导读来看,卡夫卡的创作无处不在投射自己的影子,他写《变形记》的变形,是为逃避不想面对的事物;当我还在期待甲虫变回去的时候,却又让它如家人所愿直接死去。
看卡夫卡的日记,满是负罪感,无奈压抑又痛苦,而家人和工作是他人生痛苦的两大根源。家人是他必须要工作的原因,而工作又限制了他的写作自由。所以会写变成甲虫的职员,可以再也不用去工作,但是留在家里也不会得到家人的谅解,一边因为不能工作而负罪,一边因为不能帮助家里而愧疚,因这不能调解的矛盾,最终选择了死亡。
即便是到了今天,卡夫卡的《变形记》依然有着警醒意义,大多数人的痛苦依然不能摆脱工作和家人,处于一种摆又摆不烂、卷又卷不赢、躺又躺不平的状态,只愿大家都有一颗平常心,如果不能改变所处状态就只能改变心态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