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心理学(第11版,中文版),是我偶然发现的一本书,一位书友推荐给我的。心理学类书籍是我书架上准备阅读的类型之一。在心理学和心理咨询方面,我个人受益匪浅。然而,在之前,我对心理学的认知并不系统,觉得这个学科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和争议性。比如,弗洛伊德心理学,一直是我迟迟没有阅读心理学类书籍的原因之一。但让我开心的是,这本书一开始就告诉我,弗洛伊德心理学不能代表心理学这门学科。当然,书中也提到了弗洛伊德对心理学基础概念的建立有重要贡献,我之前也认同这一点。哈哈,我很开心,继续读下去吧。
所以,这本书一开始就让我很喜欢,它树立了一种具有辩证思考能力的科学态度,纠正了人们对心理学的一些错误理解和误解。当然,作为一门新兴的年轻学科,心理学与世俗智慧和常识信念的冲突也很激烈,这也解释了我之前的困惑。这是因为我们没有清楚区分真正科学与虚假常识之间的区别。其中一个概念让我很激动,那就是可证伪性。可证伪性原则是科学方法论中的核心原则之一,也是科学与非科学的重要标准之一。科学依赖于证据和实证,因此无法提供实证证据的理论和假设不被视为科学。科学追求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需要明确的实验和观察结果。如果一个理论或假设无法被证伪,即无法在实践中找到相反证据,那么它就不属于科学领域。这样的理论或假设可能是不可证伪的、主观的、信仰的或超自然的,比如哲学、宗教或其他非科学领域。我的理解是,一个理论或事物的建立需要在一定的设定范围之下,没有绝对可以解释一切的科学理论。我们应尽量避免绝对思维,过于绝对的思想或理论应引起警惕。
另外一个陷阱是为了证明自己理论的正确性而刻意排除可证伪性的条件。大多数人难以面对被否认,如果我们将肯定和否定视为事物的两个方面来认知,也许可以克服这种人性弱点的一部分。这是否也与事物的多元性相关,比如在做一件事情时会有多种可能性,我们需要做选择和设定,而不是将思维固定在追求完美或没有问题这个不可能的绝对目标状态上。我们需要对自己的理论和正在进行的事物设定一些必要的限制条件或假设,比如一些执行事务的规则设定。"理论不必完全正确,但可以大体正确;信念也不必绝对真实,但可以逼近真理"——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就像我们的成长过程一样,永远没有极限或绝对的正确。这同时也意味着我们永远都有改进的空间。如果过于追求绝对,就没有看到事物的多元性;而害怕绝对的理论出现,是否说明我们具有一种对科学的天赋呢(哈哈,就像我,每当听到别人表达绝对观点时,我就会下意识地恐慌)。
这本书的中文版有多个译名,第7版是《与众不同的心理学——如何正视心理学》,第8版是《对伪心理学说不》,我正在阅读的是第11版《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伪科学的批判性思维》。这本书到一半时还在讨论关于科学的观点,并未涉及心理学。书的英文原名是《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如何正确地思考心理学)。我认为,现在第11版的副标题《看穿伪科学的批判性思维》更贴切地描述了书的内容。书中举了很多例子说明科学认知的复杂性,以及公众对科学的认知误解。这本书在很多地方提醒我们,公众与科学之间真正的距离其实是很大的,大部分时候公众是无知的。它提醒人们要以批判性、多角度、深入地对待问题。总的来说,我认为它更像是一本关于科学本质的入门书籍,用大部分篇幅树立了我们对科学思维的概念体系。人们在生活中总是下意识地追求确定的答案,稳定、固定、长久,然而这种追求本身就是走上了弯路。我们需要意识到唯一确定不变的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