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一书以唐朝诗人李白和杜甫为原型,以李白的口吻演绎了两人的十二封书信交游过程。虽为杜杜撰和演绎,但是以李白第一人称口吻的讲述仍给我们观者带来了新鲜感。
李白在读书游历阶段确实与偶遇的同好唱和过许多诗词,也有专门写给杜甫的诗。《君不见》作者在后记中说,杜甫写给李白的诗有十几首,李白写给杜甫的只有两首。“两首”这一点可能有误,随便翻翻,看到的就有四首《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沙丘城下寄杜甫》《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戏赠杜甫》。
杜甫不断地给李白寄赠诗,寄了十几年,李白回应寥寥——这种不对等现象,作者都看不过眼地说,“爱情里面有单相思,但对于友情来说,一个巴掌基本上是拍不响的。”——这味儿乍有点不对呢是要刻意寻找两人好基友的明证吗或者说是李白为人太过狂傲,文风豪迈洒脱,看不上杜甫的“劳苦”,不断地悯国难,痛民穷,与忧国忧民的杜甫结交有点身心俱疲。
人人都说李白是杜甫的超级大偶像,而李白又不太爱回杜甫赠诗,于是作者“灵机一动”,杜撰了李白写给杜甫的十二封回信,并通过十二封回信,交待了两人相识之后的人生际遇与感悟,虽是演义,但仍让我们受益匪浅。
天宝三年744年,唐玄宗回朝大赫天下,李白也同在赫免之列,当时因“附逆”罪流放夜郎的李白听到被赫免的消息,还兴高采烈写了一首《早发白帝城》以表达惊喜的心情。李白与杜甫在洛阳相遇,次年伴游齐鲁,结下深厚友谊。745年,两人分别于石门山,从此再未相见。李白的《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就是临别时所作。
虽是杜撰话唠一般的李白,《君不见》仍有许多可读性。借回信交待了历史上李白的许多生平细节,文中信手点评诸诗家风格特点,比如说杜甫“写诗周正严谨,诗才远在阴铿之上,一首《望岳》即可秒杀他(鲍照),但要注意创新。”清官难断家务事,借回信,李白也剖白许多家常里短的恨事,有家不能回的苦楚,生平修剑入道的艰难,死里逃生的幸运等等。也许读李白诗,只觉此人只应天上有,但是读了《君不见》,便觉原来李白确实也是个普通凡人。现实如此难,于是一腔热血皆寄情于笔墨的洒脱豪放中。借《君不见》,让我们更懂李白。
借李白之口,作者说,“君不见其实际意义是我们一定要看见”,“看清我们无论进与退、荣与枯,都可以掌握自已的命运。”古人言辞极简极短,意在言外,读来回味无穷。古诗文的美在于极简,在于精炼,炼字从不说废话。《君不见》一书一出颠覆了我们对李白仙气飘飘的印象,原来是个话唠,原来也这么多苦,这么多怨,牢骚满筐。不过,也正是因为《君不见》,让我们看见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李白——从李白诗篇中还原出一个符合当时生平经历思想的李白,有悲喜,有苦闷,有落魄,有灰心,有豪情......不过,因为第一人称太过于真实,心里一直打个小问号:真的是这样吗别被演义带进了小胡同。——这感觉就像读带历史背景的网文,错把网文当历史。
至于信中的兄弟情,字眼字句太多了,随便拈两句“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杜甫),“思君若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