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人类陷入虚无的本质是精神世界严重滞后于物质生活的高速发展而在试图探索抽象概念时产生的消极精神状态,例如焦虑。具体有以下四个产生原因:
1. 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虚无感"是在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比较中出现的。在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人们思考如何解决温饱问题,此时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都处于最低水平,相互适应,因此很少有"虚无感"的出现。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资本全球化,生产力飞跃,几乎可以为全人类提供他们能想象到的全部产品,人们的想象被大量产品所满足,而难以向前于是思想与物质之间形成断崖,所以会出现"人在他能够发动但控制不住的旋风面前萌生了一种虚弱感与被遗弃感"。
2. 宗教衰微:宗教曾一度与国家政治紧密相连,并且宗教被人类信仰,欧洲统治者利用宗教构建利于统治人民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经过成熟的发展,宗教成为了围绕人民生死的心理基质。然而,大多数教徒为普通市民,学识平庸,并不具备高端的宗教素养,他们依赖传统宗教仪式与符号为他们规划的思维模式与精神世界,一旦脱离结构有序的宗教框架,市民的思维将陷入混乱,难以为其生活提供能动的反作用。现代社会到来,人类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科学大步向前,人类开始追求浩瀚的宇宙以及更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宗教分崩离析,人类用符号与意象构建的精神世界也就随之坍塌,裸露出最原始的样貌,这将引起人类的孤独与自我怀疑。同样,在东方,儒教一直是中国意识形态中难以割舍的力量,它所包含的仁爱、等级制度一直是中国人思想准则,并且深刻影响着他们的行动。在改革开放后人们物质水平提高,西方思想文化也更为广泛地传播,这无疑会消减东亚特有的宗教框架。即使心理基质延续两千多年已十分坚实,也终将有被瓦解的一天。
3. 社会的严密安排:理性在战后成为一面旗帜,指引人类未来的道路。资本主义发展带来了工厂劳力的集体化以及随之而来的职能细分,社会有序分工为我们带来了极高的效率,维持人类物质生活的持续提升,但是这也造成个人同他自我的异化,个人与他的工作绑定在一起,个人除工作外,没有接受新的知识与思想的必要,因为这些思想无法提高效率显得累赘,于是个人的精神世界被任意抛弃,掉落在意识底下逐渐被忘却,当人试图得益于社会合理分工,新闻业蓬勃发展。生活中充斥大量信息,我们难以辨别信息的真伪。通俗信息甚至进入学术界冒充实在知识,将包装完美的"精致"信息与实在信息分开确实困难,于是人们忽视区别,任凭海量信息像垃圾一样倾斜入大脑,并且这些信息更新换代迅速,它们快速进出人类的思维,我们逐渐疲惫于接收与遗忘信息,丧失了人类独特又完整的独立思考以及追求真理的动力与能力,这也可以解释在"资本主义发展"中,人类为何不进化想象以拉近精神世界与物质生活的距离。
5. 科学的有限性:人类有掌握宇宙的欲望,人类构建的科学与数学体系是用于认识自然与世界的工具,然而人类的本质是有限的,人类个体与人类种族都不可能永远存在,这表明了人类永远无法掌握自然的所有奥秘。 理性的偏激无法接受人类与自然的差距,盲目地相信科学的全能性终将会被现实所困扰。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