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有一句名言:“知识的最大敌人并不是无知,而是自认为掌握了知识的幻觉。”我曾经是一个喜欢囤积知识的人,无论是好词、好句还是案例,都喜欢收藏,以为自己掌握了知识。但当真正需要用的时候,却束手无策,只能从网络上成为一个善思、会学、能写的人》(以下简称《智慧外脑》)是由“知识网格化管理”发起人释若所著的个人知识管理专著,《写作公式》之后的续作。
《智慧外脑》的使命是提出“知识网格化管理模型”,打破个人知识管理的5大障碍:连接失效、存储无序、标签混乱、管理失配、复用困难。连接失败:读完一本书,却无法总结出五个读书笔记;存储无序:认为有用的知识随意收藏,却最终被遗忘;标签混乱:虽然标记了知识,但找出来却困难重重;管理失配:虽然读了很多书,却无法转化成文章;复用困难:有时写了笔记,却无法再次利用。
你是否也有同样的困扰,知道知识管理很重要,却不知道如何实施呢?你可以跟着释若老师,打造属于自己的“智慧外脑”。知识管理的本质是使用知识。只有在使用过程中,知识才能转化为常识或经验。我们从小学到大都在学习知识,包括课本知识和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如果只是单纯地学习知识而不运用,无法应对考试,也无法转化为生活中的经验。
我是否和你一样,看到有用的知识就喜欢收藏存储,生怕错过重要信息,然而收藏夹却变得杂乱无章且不再打开。我们应该清楚储存信息的目的是什么,所以在储存之前最好先考虑这个知识能生成什么价值,否则只是把信息搬移到另一个位置,还占用了内存而得不偿失。
那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让知识产生价值呢?释若老师在《智慧外脑》中提出:“使用知识是知识管理的本质。”只有通过使用,知识才能转化为常识,然后用常识去学习更多的知识,进而形成应对问题的智慧,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成长循环。个人知识管理是为实现个人成长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决策活动。在大数据时代,个人知识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高效地实施个人知识管理,实现自己的成长目标,是我们每个人面临的现实问题。
刚毕业的思思正在寻找工作,由于专业不太热门,很难找到与专业匹配的工作。最终,她选择了一个薪资待遇不错的互联网公司。然而,由于每天都在从事她不喜欢的工作,她逐渐对上班感到厌烦。后来,思思在同学聚会上向大家诉说了自己的情况,同学们建议她规划好自己的目标,搞清楚未来想从事的工作,然后再做决定。思思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并不是她想要的,于是重新规划了个人成长目标,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目前的工作能力,重新开始。尽管有一些困难,但她最终找到了与专业相匹配的工作,整个人都显得精神许多。正如释若老师所说,每个人的个人知识管理都必须与个人成长计划紧密结合。通过知识管理知识,提升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做正确的事情,用“事情”来推动物质世界的发展,使其在“事情”中发挥价值,给我们带来高价值的回报。
最后,释若老师分享了他发现的“七步成文法”:第一步:积累素材。坚持使用知识网格化理念,写读书笔记、思考和灵感。第二步:连接知识。利用知识管理软件的链接功能,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后续整合和串接知识做准备。第三步:填充框架。确定写作主题,构建写作框架,在软件笔记中创建用于“交换知识”的文档,写下需要用到的素材提示。第四步:整理话题。逐个论述知识点,将素材写成独立的子话题。第五步:串接成文。使用过渡语言、句子和段落来连接知识点,整理文章的表达逻辑。第六步:检查错误。写完文章后休息一会儿,朗读全文,如果需要可以录音听一遍,边听边修改,比如将长句改为短句,重新划分段落。第七步:发布文章。将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制作成知识卡片,为文章配图并进行排版,例如统一字号和对齐等。
“七步成文法”最关键的是第一步和第四步,在积累写作素材时,不能简单地收集素材,必须进行思考,在不断思考中发现新的知识和思维模式。长时间以来,你就能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观点。相信看到这里,你也和我一样,逐渐感受到了《智慧外脑》的妙处。那还等什么呢?行动起来,成为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学习、善于写作的人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