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才30来岁,就已经有了这样一句口头禅:“脑子是个好东西,我也想有一个”。现实情况是她丢三落四,而且她最大的苦恼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我向她推荐了《智慧外脑》。这本书是释若老师为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想做好知识管理的人提供知识管理方案。书中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知识管理的底层逻辑,还通过各种软件,配合成长思维,用知识来管理知识,将知识变为常识和智慧,让你成为一个善思、会学、能写的知识管理高手。
01用知识管理知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拥有知识的门槛越来越低,拥有海量知识的人也越来越多。只要你抱着一部手机,天文地理人情世故,都可以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然而事实是他们只是拥有知识,只是储存知识,这些人等于是移动的两脚书橱而已。
通过读书获取知识没有错。然而,这只是知识管理的第一个环节。王阳明讲究知行合一,我们对待知识,也要讲究知行合一。在《智慧外脑》这本书中,作者释若就围绕“确立目标、获取知识、分享知识、实践知识、创新知识”这5个维度,提供了一个建立知行合一学习体系的解决方案。
获取知识之后创建元知识管理目录。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获取知识都有一定的目的,也许有的仅仅是为了娱乐。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把目的分为三个层次,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只有将这三个目标都分清楚,然后才知道自己可以怎样来创建原知识管理目录。
对知识进行科学的分类。在当前受到普遍认同的知识分类方式有10种。在《智慧外脑》这本书中,作者释若言简意赅,从管理逻辑的角度将知识区分为永久知识、软永久知识、随机知识和交换知识四种。然后将这些知识进行连接,这样我们就形成了一个网格。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拥有了网格的知识,我们可以从任何一个点发散出去,找到与其相关联的知识,这样我们就可以用知识来管理知识,用到任何一个知识点的时候迅速地找到相关联的内容。我们就等于拥有了一个智慧外脑。
02为什么要管理知识
就像前文中闺蜜说想拥有一个脑子一样,我们并非没有大脑,只是我们在获取知识以后,对知识没有进行及时的管理,造成了连接失效、存储无序、标签混乱、管理适配和复用困难这五大方面的桎梏。
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如果没有对知识进行及时的管理,那么我们每次想做一份文件的时候,面对的都是空白的电脑自然事倍功半,非常痛苦。
还有的就是即使已经进行了知识的管理,特别是已经用软件管理了知识之后,感觉自己拥有了很多的知识,事实上只是把知识随意扔进了自己的电脑,碎片化的知识就像杂物扔进储物间一样,想用的时候没法用,扔了又觉得可惜,甚至有时候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拥有这方面的知识。
在运用知识更高级的方面,有的已经把它做了,就像货架一样,已经把知识陈列在了货架上,但是没有贴上一个正确的标签,或者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没有把这些知识是怎么用说清楚,还有就是,你这些知识辛辛苦苦的收集管理之后,只用了一次就再也没法用了,导致成本非常高,让你也很痛苦。
03知识网格化管理模型
在《智慧外脑》这本书中,作者释若提出数字化时代的个人知识管理,最典型的特征是要把知识标签化,树立用知识管理知识的理念,清除知识管理逻辑,以连接为中心,打造个人知识体系。
知识点:作者是说用的是“知识净荷”这个词,就是独立表达意思的数据信息可以是一句话,一段文字,一篇文章,一条语音,一张图片,一段视频,也就是最小的知识单元。在用知识网格化管理理念记录笔记时,要遵循“一个网格管理一条笔记,一条笔记只记录一个知识点”的原则。这一点和我们以往的知识管理有所不同,我尝试了用释若老师的这个方法来记录知识点,发现确实。这样来记笔记可以通过文档标题、设置标签等方式,使不同的笔记文档建立连接,轻轻松松形成知识网格。
元知识:所谓的元知识就是管理知识的知识。也就是元知识标签、知识来源、知识摘要和知识应用提示等。在这里说一下知识,应用提示就是你在获取这条信息的时候,所能想到的它的用处,这一点非常重要。任何知识只有你能想到它有用,然后你才可能用到它,如果你觉得在获取这个知识的时候,你想不到它的用处,那你就把这条信息摒弃,连记录都不用。
知识连接线:知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