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书写方式与工具、材料
书写方式、书写工具和书写材料是书写活动不可缺少的。它们的差异会带来不同的书写效果。而且,“主书”之吏的书写方式、书写工具和书写材料直接影响了书体的演变,是书体演变和简牍书法风格形成的外在动力。
(一) 书写方式
书写方式是指书写者的书写姿态。它包括书写者的书写姿势、执笔和运笔方式。唐宋以前,由于高案桌椅尚未出现,人们的书写姿势不像今天是伏案书写,而是席地而坐,左手执简右手执笔。
书写姿势的不同,自然会使执笔和运笔方式不同。关于古人的执笔方式、执笔姿势与书写姿势,当代学者也多有讨论:
古人席地而坐,左(手)执纸卷,右(操)笔管,肘与腕俱无著处,故笔在空中可作六面行动,即前后左右以及提按也。逮宋世既有高桌椅,肘腕贴案,不复空灵,乃有悬肘悬腕之论。
写字执笔方式,古今不能尽同,主要随坐具不同而移变。席地时代不可能有如今天竖脊端坐、笔管垂直的姿势……我曾注意观察古代人物画中所绘写字执笔姿势,也无不是斜执笔管的。
1958年湖南长沙金盆岭9号墓西晋永宁二年对坐瓷俑(图1-2)的出土,为我们提供了更为有力的佐证。
杨森在《浅谈中国古代执笔方式》一文中,列举了许多古代图录文献中的执笔图,如顾恺之《女史箴图》、阎立本《北齐校书图》(图1-3)等。庄天明在《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一书中,对大量的古今执笔图像进行了梳理考证,厘清了中国古今执笔的流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三指斜执笔”(单钩)(图1-4)是中国古代,尤其是晋唐以前最为常用的执笔法。启功根据一些图像资料推测指出:“三指握管法是特指席地而坐时书写的方法,古人席地而坐时,左手执卷,右手执笔,卷是朝斜上方的,笔也向斜上方倾斜,这样卷与笔恰好成垂直状态。此时握笔最省事、最自然,也是最实用的方法就是用拇指和食指从里外分别握住笔管,再用中指托住笔管,无名指和小指则仅向掌心弯曲而已,并不起握管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三指握管法与今日我们握钢笔、铅笔的方法一样……敦煌壁画上也有类似的形象。”
此外,我们从一些汉代画像石和壁画(图1-5)上也可以见到,汉人席地而坐,左手持简,右手捉笔,斜执笔书写的场景。郑培亮、卢芳玉根据汉人的书写姿势、汉代毛笔和简牍材料的特点综合考究后,认为汉人使用的毛笔之所以在笔杆长度、粗细和笔毫的选料上如此讲究,都是为了适应当时书写的姿势和习惯,以及使用的简牍材料。
学界将秦汉时期的这种书写方式称为“简牍书写方式”。它具有用指、腕灵活,纵向取势自然和快速书写的特点。有学者认为简牍书写方式与简牍文字形态和书体的演变息息相关。沃兴华指出:“简牍文字右向倾斜,是当时人们书写运指为主,自然生理因素造成的左高右低字态。由于生理原因,汉字横画的书写,若强调用腕,会左低右高,若强调用指,则相反;强调用指,字右部折笔易连成一条左旋的弧线。重视用指的写法在西汉文帝至武帝时期非常流行。”丛文俊指出:“秦简的字势与左手执册,右手写字的姿势有关,并指出其意义在于,能对平稳的篆体线条造成破坏,促进隶变的进程。”黄修珠在《论古代简牍书写方式与今草的形成》一文中谈道:“简牍书写方式主导了草书由隶草、章草向今草发展的方向,是今草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魏晋南北朝,类似于马扎的胡床坐具开始流行,中原的床榻坐具也明显增高。它改变了中原人长期跪坐和箕踞方式,垂足高坐日益流行。特别是到了唐宋以后,高案桌椅和纸的使用改变了人们的书写姿势和字的大小,人们的执笔方式也由“单苞”变为“双苞”(拨镫),肘、腕的用笔方式也逐渐成为主流,笔画和字势的“右上”倾斜成为汉字的主要形态。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