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变》是作家余威酝酿多年的系列作品“宋韵三部曲”第二部。它讲述了一代名将余玠的高密度人生故事,每本都可以独立阅读,没有结构上的联系。
川蜀大地屹立着一座改变世界格局的钓鱼城之战。四川制置使余玠根据四川多山的地形,在山上建立军事堡垒。他以山为点,以江为线,形成了一套山城的防御体系。钩鱼城是进入合川的门户,分为内外两道城池。外城门都开在悬崖峭壁之上,内城则位于更高的位置,自成体系。即便外城被破,内城城门一关,就又是一座新的城池。
作者生动刻画了“蜀中八柱”间微妙的平衡,使读者全景式地看到了城池攻防战中宋蒙两军的铁血对决。战争场面描写得真实而震撼,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小说通过三场大战展示了两军针锋相对的攻城战、死守、偷袭和叛变。
小说开篇述述了余玠亲率北伐大军,久攻不破兴元府,已战月余的情景。在这关乎南宋国运的攻城战快取胜的时候,突发变故,蒙古大军在南宋叛徒的带领下前来增援被困兴元府的蒙古守军。余玠以他的经验决定撤退,为了不被困在兴元府,有能力保住重庆。
蒙古人在南方很难适应气候,加上流行病和暑热的困扰,蒙哥汗在攻城时受伤并死于后撤途中。他的死影响巨大,延缓了南宋的灭亡,使宋祚得以延续二十年之久。蒙古汗位之争削弱了蒙古的实力,第三次西征因此停滞下来。
余玠的女儿最后选择和他相认,只是不想失去父亲。她的母亲赵婵在庆元府寻找一处小岛,希望和丈夫、女儿一家团聚。虽然知道丈夫不会前往,她仍然怀抱一丝期盼。有国才有家,国都没了,哪还有家。余玠想留在巴蜀抵抗蒙古大军。但当圣旨到达时,余玠决定留在巴蜀,并在走之前将自己的信念传递下去:“一玠死,百玠生!虽千万人吾往矣,九死而不悔!”余玠在前往临安的途中去世。
余玠的悲剧只是南宋的一个缩影,朝堂可以不断折腾,但真正正面硬刚外敌入侵却不行。他的山城防御体系留下来发挥了巨大威力,成为南宋最后一座未被蒙古大军攻破的城池。余玠的去世六年后,赵宋的旗帜仍在钓鱼城上飘扬。这座天下孤城凝聚了中国民族雄浑而深邃的精神,浸入每一个华夏子弟的血脉。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宋理宗这位皇帝。在位期间,他的皇位如天上掉下来一样顺利。他的决策将南宋半壁河山保护得稳如磐石。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