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霍夫施塔特在他的书中写道:“尽管智力和智识的不同是假设而非定义,但可以通过它们常见用法的语境来感知两者的差异。以下几乎是全球共识:聪明才智是一种思维优势,适用于较为狭窄、直接和可预见的范围。它是一种可操控、可调整且始终实用的特征,是一切生物特征中最了不起、值得赞美的。聪明才智在一个目标明确但有限的框架内发挥作用,能够迅速抛掉与目标无关的问题。最后,它在全世界广泛应用,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头脑都受到它的倾心。另一方面,智识是思想批判、创造和冥想的一面。智力试图掌握、操控、重组和调整,而智识则是检验、思考、怀疑、总结、批判和想象。智力对情势做出即刻反应和评估,而智识则审视评估结果,探寻全部情形背后的意义。智力而智识则是人类灵魂尊严的特殊表现,同时也是受称赞和批评的特性。明确了这两者的区别后,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说一个人具有很高的智力但相对缺乏智识;同样,我们也能够理解为什么那些无疑具备丰富智识的人,其很大一部分也归功于他们的智力。”
所以,智力(intellect)并不等同于智识(intelligence),但智识确实建立在智力基础之上。智力是一种生物特征,作为高等生物的人类,用智力的高低来衡量同类是合理的;而智识对现代群体生活中的社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批判性、创新性、想象力以及一定程度的反叛性都是智识所需。
有句话在本书中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智识遭人怨恨,因为它是一种特权。”前半句话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听到,因为它直白无误。但是,在否认知识的智慧的全盘否定中,例如“北大毕业回家照样卖猪肉",“我们那时候不读书照样有饭吃,照样有工作,照样成家",以及对人文学科的否定和过度强调实用主义的片面反智主义的言论,例如“为什么要学文科,太没有前途!”、“考研就是为了拿文凭,学硕那是搞研究搞学术,天天坐在那里有什么用”、“你学的这些能给国家造大炮还是造火箭,只能写些酸不拉唧的文章!”等等,相信你我都亲身听到过或亲眼见过。结合最近张雪峰为高考考生家长提供的报考建议,也可以看出一二。而后半句“特权”可以结合之前提到的“智识对现代群体生活中的社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识需要批判性、创新性、想象力以及一定程度的反叛性”来理解,智识是令人害怕的,它自身带有一种反叛性,这与智识作为社会属性的要求相契合。当“反叛”这个词遇上“社会属性”时,它会引起恐惧,尤其是“精英阶层”,也就是美国的“政治阶层”。
作为一个宗教国家,在追求社会民主化的过程中,美国不可避免地要追求宗教自由、信仰复兴和平等民主。其政治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必须有“平民”参与其中才能实现民主化。而要追求自由的宗教信仰和平等的民主政治,就必须强调教会的重要性以及平民群体普遍信仰的要求。
另一方面,美国是一个殖民国家,平民需要在具备智力的情况下参与宗教和政治活动。这一要求明显过高,更不用说“智识”这一更高的标准。因此,反智主义的出现是一种必然,即为了鼓励平民参与宗教和政治,必须降低标准,告诉他们与上帝交流并不取决于他们的智力和智识,只要他们虔诚就可以无论智力还是智识都可以。这就是追求宗教自由、信仰复兴和平等民主的副作用——反智主义。简而言之,反智主义在社会民主化过程中孕育而生,是社会民主化的产物。
反智主义有其不好的一面,但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最重要的是,阅读社科类的书籍时要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去读。作者本身是“精英阶层”的代表,一名“知识分子”,其角度和叙述方式不可避免地带有精英主义的味道,文章内容也不可避免地与权力联系在一起。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国家结构中,如何找到知识分子在其中的正确地位,如何利用智识推动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这是非常困难的问题。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今天,这个问题变得更加迫切。但是,站在“精英主义”的立场下,很难察觉到平民群体本身的复杂性和影响力。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