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朝换代的时候,士大夫应该怎么选择,南朝末年给过答案:既然亡了天下,那就从道又从君,一死报君王。不过到了明清易代之时,该怎么选,一些人的态度值得玩味,也屡遭到诟病。最典型的就是“水太凉”,有的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明末清初有多少人殉国,有多少人苟活,为什么分歧那么大,《生与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择》这本书给出了一些答案。虽然这本书资料性和文献性很强,乍一看特别像论文,但是很明确地分析了各种原因。这其中,有理想主义者,有愧对国家和崇祯的人,当然也有以各种理由辩解的人,这些辩解的人,也有愧疚的良心未泯之人,当然也有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人都有趋利避害之本能,做出苟活选择的,在道德上肯定是有点瑕疵的。对理想主义者而言,这是不能接受的。但问题是,除了在大义上谴责一下,还能做什么。再通俗一点说,历朝历代鼎革之际,识时务的俊杰如过江之卿,这些食过君之禄的曾经的忠诚分子该如何评价,确定要一棍子打死吗。
这本书并没有给出太多的答案。但是从历史的进程而言,也许清朝宣扬的“明亡于流寇”的观点太深入人心。也许不少士大夫见到了清朝的汉化趋势从而认定这不是亡天下而是改朝换代。一些士大夫并不排斥自己的后代出仕。有些虽然也剃了头,但不排斥在新朝齐治平从而名利双收。客观上,也有服务了天下。
虽然读的都是圣贤书,但是并不是所有人的初衷都是齐治平。说句大实话都是“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所以不必苛责一些有私心的人,毕竟贰臣们在新朝大多还是做了不少贡献的。他们活着并非罪大恶极,毕竟从道不从君,崇祯只是君,末期的所作所为也谈不上什么道。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