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时的第一要务是去理解每一句话。心理活动真的很复杂很难弄清楚啊。我发现我更喜欢类似天恩的书,你直接告诉我你的想法,我自己判定;而不是想自我解释或给别人解释,我很想逃离。前者是定性的、客体的,后者是活的、不断发展的。看了觉得大家都有病,或者有病的人太多了。咱们同性恋真惨。
权力-软弱-支配他人 名望-屈辱-侮辱他人 财富-贫穷-剥削他人
也许对于学术界来说向前走一步都很谨慎,对于民科来说大刀阔斧勾勒新故事快得多过瘾得多,我持中立态度吧。其实我觉得焦虑的根本原因不妨用生态学还是什么的解释:对有限资源的争夺,以及争夺中的不平等。这本书应该更注重我们这个时代或者文化的影响,但是看了半本好像没怎么提及这些,至少没对这个时代做出明确的定义和说明。
把事实盘明白,再把原因归类正确,二者缺一不可,但两个都很难做到精准。看来正常人和神经症只是光谱,怪不得某些文学人物的诞生有一种被逼到墙角才能创作出来才能去体会的感觉。读这本书不太容易,需要沉浸,在自己内心的黑暗之处探索。对于弗洛伊德的生物说,卡伦霍尼的社会说,我是这么理解的,男的这种生物制定了社会规则。
总之一些内容回答了我的部分问题,尤其后两章,所以还是好感的。我自觉现在对女性更亲近一些,一些话如果是男的说的我就觉得他在反对我,如果是女性我暂时当时代局限性处理。对于如何处理矛盾,那真是一场艺术,似乎在《我们内心的冲突》这本书再做解答。而且我有了一个对于排斥西方文化以及接受它而感到痛苦的新思路,也许某些人是感觉到了一种强烈的掌控不了的冲突。
一是竞争与仁爱,个人主义与基督教精神的矛盾(两种解决方案:一种只认真对待其中一个,另一种认真接受两个但同时抑制两个);二是不断刺激起来的享受需要与这些需要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矛盾;三是个人自由的许诺与实际受到局限的矛盾。
基本品质的邪恶完全由于缺乏真正的温暖和爱。儿童在相当大程度上可以忍受创伤,只要她内心深处感到自己被人爱。儿童对爱是否真诚很敏感。
赢得爱意味着通过强化与他人的接触获得安全感,追求权力声望财富是通过坚守个人自己的位置获得安全感。
对于失败本身恐惧会加倍努力,对怕别人发现自己的野心会显得满不在乎。
冲突一方面想超人一等,一方面在开端良好时想阻止自己。表现为考试好一次坏一次。
在逃避竞争的方式中,病人通过把对方想象得很高,自己水平很低,制造巨大的差距来消灭竞争心理。
自我谴责的一种功能:让自己看不出有改变自己的必要,自我谴责代替了自我改变。逃避自我改变的一种方式:现有问题理智化,用知识得到满足,避免情感体验。
沉浸在极大的痛苦中,起到避免痛苦的作用。受虐倾向来源于软弱感,无意义感和虚无感。软弱不是事实,是一种倾向,被人为夸大并坚守。沉浸痛苦来满足,是把自己消融在更巨大的东西中,消除自己的个体性和痛苦局限孤独,来达到满足,获得狂欢与放纵,包括消融在大自然或事业。保持个性和放弃个性本身都是合理的。受虐是各种不相容的追求达成的一种妥协。有受虐倾向的人不可能使自己屈服任何人或沉浸任何事,比如搞事业,ta沉浸在痛苦中,但这是被动的,仅想去得到自毁的满足。酒神崇拜是销魂体验增加欢乐,病人的疯狂幻想是追求自我湮灭。所以人格中未受伤害的部分做出恐惧反应,不让ta得到破坏性部分自毁的满足。
成功很重要。人们为此竞争感到孤独,于是想用爱去补偿,于是爱得到过高的评价像是幻想,但是夸张的爱所需的种种因素为被提及,导致个人想要大量的爱但是难以得到。
正常人能应付困境不损害自己的人格,病人内心冲突很强烈没有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成为病人的人,用一种过分强调的方式体验由文化产生的这些困境,并往往以童年时代的经历为中介,因为要么不能解决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