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沃什的这部随笔集,6月30日读完了,但一直没有写下感受的欲望。原因是我发现自己对米沃什了解太少了(为此不得不简单了解了下他的人生与作品);另一个原因是,对于书中的散文,我发现自己很难共情。虽然这些文章特别好,但由于地理和文化的差异,尤其是个人经历和思考逻辑上的“代沟”,我很难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因此,所写的这些文字可能只是我阅读后的浅显心得,非常主观和随性,可以忽略不计。
米沃什在198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称他的作品/诗歌“以毫不妥协的敏锐洞察力,描述了人类在剧烈冲突世界中的赤裸状态”。将这一评价用在这些散文上也很合适。诗人的一生充满了挫折,在二战、冷战等动荡时期,他在多个国家定居和流亡,直到1970年获得美国国籍。这部散文集是在1969年写的,他通过“敏锐的洞察力”记录了他对旧金山海湾景象的观察和思考,包括山林和河流。然而,这些“巨大的广阔”不仅限于自然景物和社会事件,还包括宗教、美德、死亡、哲学等涉及人类社会运作规则的议题。
但外部只是一个镜像,这些散文反映的更多是个人的处境和心情。20世纪的文学史上,将会留下两个重要的文学流亡群体:拉美作家,如马尔克斯、波拉尼奥、爱德华多·加莱亚诺等;东欧作家,如米沃什、布罗茨基,以及最近终于“结束流亡”的米兰·昆德拉。政治上的流亡滋生了许多文学想象,米沃什在“颠沛流离”中不仅思考国家与民族、政治与文化,还审视了自我。当个体与时代交织在一起时,一定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这些散文就是米沃什的火花。米沃什在诗歌中的优势是对时间的思考和对过去的回忆,这也是他散文的两个重要特点——或者说,米沃什散文的两个主题是时间和拯救。这种特点和主题贯穿于他的散文之中,非常私人,但也渗透到公共话题中。例如,在《死亡之舞与人类的不平等》一文中,他说:“令我厌恶的是,我意识到,生活被分裂为出售的时间和空闲的时间:前者不真实,枯燥乏味,不堪重负;后者真实,妙趣横生,丰富多彩——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是一个错觉,因为疲惫让你无法利用空闲的时间。”再例如,在《移民》一文中,他说:“对于我来说,平凡的事情值得赞美,因为历史的火山在薄薄的地面之下恶意肆虐,我们小心翼翼地踩在这地面上;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一样,无论他们的理由是什么,每天赢得并确认的成功都会被一个随时爆发的因素破坏,并将他们带回到父辈不得不忍受的无助和痛苦之中。”
爱尔兰诗人希尼曾这样评价米沃什:“切斯瓦夫·米沃什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具有直接解答问题的天赋,无论这些问题是道德、政治、艺术还是自身的问题——他是这样一种人,这种人拥有难以言喻的特权,能比我们认知和承受更多的现实。”阅读这些文章,我们或许更能体会到希尼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感受米沃什对广泛主题和不安自我的揭示和思考。最后,需要提醒一句,米沃什的诗歌通常使用散文化的句子,这些散文也自然带有诗歌的色彩,因此读起来会有一种独特的感觉(更准确地说,不太容易读懂)。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