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卡夫卡的作品,可能是平时阅读的都是长篇小说,前因后果说得都很清楚分明。因此看完第一篇《变形记》让我云里来雾里去的,完全摸不着头脑,甚至以为后面两篇能解说一二——《变形记》收录了卡夫卡的三个短篇小说——原谅我的无知。
读完三篇短篇之后,说实话,本人依旧一团浆糊,直到看到导读与卡夫卡好友布罗德的讲诉,才明白书封上“每天被工作挤压变形的苦,卡夫卡比任何人都清楚”这句话所包含的重量。如果带着了解卡夫卡生活经历和思想之后再回头去看他的小说,读者将更感同身受——“晚上,十一点半。只要我还没有摆脱办公室,我就完全没有精神,这一点我最清楚不过,那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尽可能高高地仰着头,能撑多久算多久,别让自己淹死”。初读时只觉得这话真是反应了我们没有打工人的心声啊!但是了解卡夫卡之后,就会明白,也许大多时候我们觉得这是一句随口一说吐槽的玩笑话,但是对于卡夫卡来说,也许他正在工作的藻泽里不断的被上司、被亲人、被工作往下拉扯,濒临死亡。
在《变形记》中,即使”我“已经变成了甲壳虫,但”我“第一反应依旧是该怎么去上班,而不是为什么会这样。后面还因为无法去上班导致家中经济困难,父亲和妹妹都需要出去工作才能维持生计而感到愧疚,为自己的变形给家人造成的麻烦而感到抱歉。“我”自始至终都没有为自己而考虑,一切“忍气吞声的工作”都只为了家人,甚至当自己变成累赘时,“我”比家人更早的想要放弃自己,所以最后甲壳虫自己饿死了自己,同时也对应上了《饥饿艺术家》的结局。
同样的,在《饥饿艺术家》里,说是艺术家其实也不过是一个打工人罢了。只是这位艺术家是喜欢自己的这份饥饿工作的,但是他也并没有在工作中获得太多的快乐——”表面上光鲜亮丽,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但其实大多数时候都心情沮丧“,而最后也因为有新的其他表演的出现,比如:马戏团,而失去工作死于工作。
如果说《变形记》与《饥饿艺术家》在诉说工作上的不如意,那么《判决》更多的是在诉说父亲对卡夫卡的审判与他赴死的心意。也许从某个角度来看,卡夫卡是悲观的,但是他同样是悲悯的,他细腻敏感的心对所有苦难者又都怀有同样的感同身受,对所有苦难者报以积极谦卑的态度。
卡夫卡只在了解卡夫卡的经历之后,才能了解到他作品锁表达的深意。他的每一个作品都在卡夫卡生活的映射,也许是因为有了文字才能让他在无趣的保险工作中坚持下去,这同样应证了文字是人类发泄郁结的一个途径。
最后希望每个打工人都能像卡夫卡所说:”工作结束了,就像一个未经治疗的伤口自动愈合了“。在每一个下班打卡结束后能在那夜里(也许是早晨或白天)将一天的不愉快遗忘并修复好伤口。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