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国古代的“鬼”文化是一项富有意思的研究。一方面,相关学术性研究的缺失使我们几乎在现今任何一本关于中国文化的书中找不到关于鬼的记述(第215页)。然而,“鬼”对我们理解中国文化非常重要,这一观点作者也会赞同,即“鬼文化”源于人们对未知世界进行凭借可知化的阐释。鬼文化之所以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我们的思维,乃至引起全人类长期关注和思考的原因之一是因为“鬼”可以被理解为“人”的某一阶段阶段(“鬼者归也”),“追溯鬼现象之所以流行的根源,会发现其与人类生命的永恒迷题相关,那就是不可避免的死亡(第5页)”。
我们最终都会成为“鬼”,即便是对此讳莫如深者也会在时间的趋势下不得不关注这一问题。然而,“不可避免的未知”也带来许多未解之谜:成为“鬼”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屈原所谓的那神秘未知的“幽都”冥府又是如何运作的?鬼和人是如何相处的?对这些进行探讨,虽然往往蒙上一层恐惧和严肃的阴影,但更激发着古今中外人们的想象力。本书就是对这种想象力进行梳理总结的尝试。
本书名为《早期中国的鬼》(实际上用其英文名直译可能更恰当,《早期中国的鬼和宗教生活》,毕竟书中有大篇幅提及佛教和道教中的鬼形象),它并非满足于猎奇志怪的作品,而是一本严谨的学术专著。研究对象是文化意义上的“鬼”,尤其是“鬼”文化在古代中国的日常生活、文学作品、宗教信仰中的体现,以及在社会运作中所起到的功能。从中反映出中国古人在死亡及其相关问题上的世界观。时间跨度从先秦甲骨文时期至南北朝时期的鬼文化。为了亮点,运用比较方法,横向关注世界不同文明的鬼文化。
然而,此书有明显不足。首先,本书重梳理而轻分析。虽然梳理了从先秦至六朝时期的鬼文化,但对各时期的总体特点、长时段视角下不同时期的鬼文化发展演变、共性及特性的总结关注较少。阅读过程中会让人感觉各章节之间过于独立松散。第二,不少内容过于浅尝辄止,缺乏深度。例如在跨文化比较的章节中,作者没有在这一尝试后得出针对中国和世界其他文明的鬼文化共性或特性的论述,甚至没有分析更大视野下的中西文化异同,只是简单罗列而不进行比较,称其为“粗略比较”并称不打算进行全面研究(第214页)。这种总结只会让人觉得作者只是在掉书袋,无法给人深入洞察的感觉。第三,导致本书出现上述缺憾的原因可能是关注问题过多,分散了焦点。例如作者在第18页中提到了十多个“关键问题”。
以上是对该文段的重新优化语句及排版分段。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