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满洲(国)文学生产挑战国别文学和殖民地文学框架,从而探索国家文学的跨国起源都很有力。作者的多语言功力也足够支撑。概论用各国学者各异的定义来结构,很妙。
Literaryterritorialization的论述似乎先预设了国族是“疆域化”的唯一核心,而疆域化又是写作的唯一内在动因,然后分析揭露作家写作是疆域化的表演,有点循环论证了,也和挑战国族框架的初衷有点冲突。在部分文本解读上显得略显粗糙。例如,在于成泽东北小说中未写外国人的分析中,作者提到新文学还没给他写外国人的形式资源。然而,对生死场的解读则停在十三节,之后又不继续分析,似乎不能完全反驳刘禾的观点。古丁一章谈到语言问题的复杂性(performativenativity,enrichmentvsencroachment),但似乎不需要回到“toreclaimculturalterritory”或者“tofeedanessentializednarrativeaboutnationalidentity”这样决绝的立场。韩语文学一章通过翻译政治充分展现出满洲国文学生产的复杂生态,也许这是与territorialization概念最贴合的一章。到了安部公房一章,接下来的历史化和再政治化的取径确实能挑战一般对安部的印象,但是进入文本细读之后很难不觉得是更多地展现了去疆域化(即使是通过流动的边界来辩证),而非疆域化;或者回到D&G去疆域化与再疆域化相生相伴的洞见。结尾质问钟理和《笠山农场》为何没有“边疆”的荒蛮,也很成问题。总的来说,在论断方面稍显偏多,过于强调“疆域”统驭“文学”。
总体而言,territorilalization理论确实是一个很实用且适合满洲(国)文学的框架,但如果过于强调其国族面向,则实际上与D&G最早提出时的理论想象力背道而驰,着落在单个作家身上也会消解其个体性,变成每个独立作品似乎都在服从一个宏观议程。作者试图摆脱合作-抵抗的二元对立,但在许多具体的分析上展现了其无效性,也展现了在这两者之间的策略性自我定位。总而言之,疆域化的理论框架适用于文学生产流通生态,可能并不需要强求两个层面的同构。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