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给了我某些方面的启示,顺带也让我思考起来。
好的教育、育人的方式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这是博学的父亲和女儿之间的日常交流和对话,目的是父亲对女儿的沟通和教育引导。我认为优质的教育应当是“润物细无声”,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里。
父母和子女间的从属地位关系问题涉及到现实的社会问题。中国社会、日本社会、美国社会、韩国社会、泰国社会都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在“养子防老”的农业社会里,..都是为其服务。现在我们有了很多的选择权,将亲情变得纯粹些可能更好。
商业模式的思考。股市把未来的收入提前变现了;边际成本为零的商业模式,比如微软的软件。行业、产业决定了边际成本,农业>汽车业>软件业;我们现处的全球化中,全球化带来的效应;但并不代表传统行业不能做,最终需要看收入-成本后净利润。
竞争促进了生产力的提升,而生产力的提升带来了高效也带来了“创造性破坏”。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当提出疑惑的时候,其实是没有搞清楚站边/立场。从行业的角度看,可能是失业和企业破产,但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是有好处的,商品的价格被压下去,老百姓享受到了更多的好处。
关于“商业伦理”,典型事件比如“18、19世纪东印度公司的鸦片贸易”,不能“为富不仁”。不是只管赚钱,赚的钱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不要去赚不道德的钱。在当下复杂的环境中,很多情况下,商业伦理可能难以判断。父亲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方法,按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去判断。在我们家里不能做、不能用、不能多吃的东西,就不要去鼓励别人去做、去用、去多吃。
关于“政府管制与行业的发展”。作者的观点认为市场行为是好的,市场能自动纠错或者最终是好的,而政府对行业的管制,人为调控的结果往往带来相反的效果。比如政府管制电价,控制电力公司的收益率,反而加速了能源的浪费,抑制了电力公司对新技术的投资,带来了能源的危机问题;对房价的人为调控,反而让房价涨得厉害。还有国企,国家既又作为规则的制定者,两种角色混在一起,结果只会对老百姓不利。
当能够认识到“人的趋利本性”时,对事情的理解就可以有一种极其自然的领悟。
关于“产权制度和激励机制”--如何让员工心疼公司的钱。“你的还是我的”、“公产还是私产”、“人的趋利本性”,对自己的肯定是更心疼的,而解决的途径,就是通过“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的设计问题”。
“契约”、“信任”、“企业传承”,社会的文化影响到了商业的模式。不同社会有不同的文化,人和人之间信任的基础也不同。在中国社会的组成方式,或者社会的构成基础中,我们意识里,中国人只认血缘关系、认亲情。这一点在外面这么多年也很有感触。
中国社会的“信赖基础”是血缘,血缘关系没有选择,生来就有的生理关系,抹也抹不掉。没有选择的关系可能反而使亲戚间的关系更复杂,因为其信任的基础是无条件、永久的。
美国社会的“信赖基础”有两条,一是血缘,二是信仰(教会)。因为信仰,在美国没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之间,也照样可以有信任、有长久的友情。这样,血缘不一定是一切。虽然血缘建立的社会结构不一定是最优的,但绝大多数社会还难以发展出更好的替代方案。
如何理解“年龄决定”、“论资排辈”。源于传统社会中,没有大学教育、没有许多书面传授的知识,人们都是靠经验来做判断,基本上都要靠每一代的亲身试错来领悟时间的事物。再加上那时候社会和生活状况变化很慢,没有太多新事物、新技术,所以年纪越大的人,经验就越丰富,就越有智慧,所以多听他们的没有错。但在当今,时代日新月异,年龄已经不是能力和知识的标志,两者的相关性甚至已经是负的,越老的人可能对现在的世界越不懂。小朋友对新技术、新文化的了解和接受力反而最强。
无股权不富:把未来的收入变成今天的财富。
“产权保护体系”和契约交易(证券交易)所要求的配套制度架构问题。
“法治和产权保护制度“是一个社会从简单的“无商不富”,过渡到“无股权不大富”的基础。
“长期产权是否能得到保护”。
“股票只不过是证券化了的公司产权”。
如何升级商业模式,比如特色性、多选择是餐饮业规模化发展的敌人。
优秀企业更喜欢按市场定价,而不优秀甚至劣等的企业当然欢迎成本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