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林,对自己的未来抱有更高的希望。他不愿如父母一辈一样被脚下的土地困住,他想去大城市。
因为没有良好家庭背景,他原本的教师工作被高明楼换成自己带儿子三星。他丢了工作,只是高中生,只好接受自己变成农民的身份。但是,知识给他带来了更广阔的世界,更高的眼界。他因为知识也觉得自己高于农民一等(虽然说不在明面上讲着,但是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他是无法真真正正地低下头当农民的。
这里引发第一点想法,对于不同的职业,人们会根据长久以来所谓的经验,将其分为各种等级。大家都为了一份“体面”的工作,相互内卷,无法促成良心社会的形成,这种等级加重了鄙视链。体面的工作,更多的是因为他人的眼光来判断,这会不会导致人们迷失了自己真正所想要的。加上早期以来大家对于各种职业的偏见,大家不敢追求自己所爱,永远无法满足于现状,无法得到价值认同,感到无趣。所以高加林到底是因为热爱,还是只是想摆脱农民这个低人一等的标签,我们又要如何减少偏见,如何评价他人的职业时不戴上“有色眼镜”。
巧珍是加林遇见的第一个在一起的人,第一个心动的是黄亚萍。巧珍具有乡下人所带着的质朴,但她又拥有自己独特的品格。她单纯善良,敢爱,身处在一个还未解除封建思想的农村,她是勇敢的,她爱加林,她的爱是倾尽所有的。加林的学识,也让她心动。对于有学问的人,她带有纯粹的崇拜与敬意。她的爱也是卑微的,因为加林的学识,她与高加林的爱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这引出了我认为的第二点:女性被封建时代的压迫。残留的落后思想,性别不平等,早已经是社会落下的一大病根。巧珍的卑微,更多的是从小家里的教育,女性应该温柔,相夫教子,遵从三从四德。其实巧珍虽是农民,但她出身却是高于加林的。但骨子里对于女性的约束,无法跨越外部的条件,这是最可怕的。就像刘小样所说的:“有无数双眼睛盯着你”。不用任何一个人的约束,女性在社会文化下变成了自我约束,自我物化的状态。这一点在黄亚萍身上也体现了。这是我认为书中想要反映的第二个现实。
在书中,高加林放弃了巧珍,选择了黄亚萍。而黄亚萍更多代表着加林的事业与前途,巧珍更多代表着纯粹的爱情。但这份爱情终究抵不过前途。如果换作我是加林,我同样也会选择黄亚萍,有着相同的志趣,有着更光明的前途。人生就是如此,无法全部都拥有,选择一个就代表放弃另一个。但不管如何选择,都会后悔。高加林后悔自己放弃的爱情,但若是他选择了爱情,他也会不甘心人生就这样了。天有不测风云,高加林又回到了家乡,那个农村,自己曾多次想要逃离的地方。巧珍也早已经嫁给了不爱的马栓。
第三点,我仔细想想,在这种种事情中,好像谁都没有真正做错什么事,但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满足与开心的。他们还是无法拥有自己想要的。对于幸福的看法,我认为这是第三点。我们,真的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吗?还是我们对于满意的生活要求过高了?我们对于幸福的定义,是否过高了?社会群体对于幸福观念的塑造,将有钱等同于幸福,或者有权等同于幸福。物质价值高于精神价值。或许导致高加林无法真正追求到自己的理想,是因为他想要的太多了,而他也接受着大众的盲目,来追求公众定义上的幸福。直到最后一段,有人点醒了他。他振作起来,那时的他,才明白了自己认为的幸福是怎么样的。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