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书的时候眼泪不由自主地落下来,好像当时看《小偷之家》时一样,突然间情绪就上头了。
然后反过来看一遍看书一边做的笔记。我看书的时候心情不大好,这本书陆陆续续看了快一周,每天的笔记和当天的心情相对应,一开始像个刺猬,看哪哪不顺眼。后来慢慢被作者的温柔所包裹,被打动的那一刻,眼泪就一泻千里。
最开始以为是本讲断舍离的书,我傲慢地在第一页写下这样的笔记"作者一定是个i人",读到她写森茉莉时,更是觉得有点讽刺。一个住四叠半的穷苦人向往森茉莉这种贵族大小姐的舒适感,有种阶级差的地狱笑话。
特别是作者还拿两个月房租购买一张摄影作品,让人不禁唏嘘,春花秋月与铜板三枚,哪个在人生天平上更具有重要性。而她提到的那些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闯荡最后到东京的餐厅当打工服务生的中年男性朋友是用来论证滚石不生苔藓,而我会想有些人流浪在欧洲台湾和日本,有些人在《下沉社会》里连打零工都找不到。
看到这里一度想要换一本书。直到作者开始不讲自己而讲别人的生活。比起说自己带来的伪善和割裂感来,作者却很能够观察别人,并迅速和人打成一片,直达内心。
所以说,怎么可能是个i人啊,这完全是个E人。我为我一开始的武断道歉。
当她开始写他人时,她所能引发的他人的温柔变成了主调。她写咖啡店里长腿爷爷,"深沉冰冷的黑夜里有人倒了一杯人茶给你,原来在这座大城市里,还有这么温柔的眼光。""只要有这座吃茶店还在,我在这个大城市里就不害怕单独一人。"
她写mako吃茶店换了女老板,"没有了她的mako,在我心里已经不再是那家熟悉的吃茶店。"
这是我我小时候吃早饭的那家饮食店,后来才知道在短短三年里换了三任老板四个主厨,我完全没吃出来。但是作为读者,我能感受到她的执着,"经营不是为了晒图或者让人评价,开店就是为了生活。来店里的人也是为了吃喝聊天,而不是评价或打卡。"
在有写到她一把年纪开始学习三味线。虽然也有非常讽刺的点,比如作者写因为不产蟒蛇,三味线在日本改用猫皮,而随着爱护动物的概念普及,练习用的三味线更少用猫皮,而是用狗皮或袋鼠皮。
真是蒙眼不视的标准日系处理。
但是写到三味线的最后,她写快要消亡的城市,每年从年初开始攒钱邀请艺人从东京回来举办祭祀,却遇上大雨。精美的行头和舞者在大雨中一丝不苟的表演。作者问"用三年时间举办一次i祭祀、长这么大才学三味线,都是毫无效率的事,搞不好还会耽误工作,但如果这些事情从我们的生活中统统消失,人生又有何意义。若没有为了这些无用的事情拼命的人,社会还能有趣么",东西本身,并不能带给你幸福。
"但是我们就是靠着这些细节、甚至是幻觉,顽强地找出快乐,并继续向前走。"
在人生旅途中遇到的各种细节,是我们每一人的忒修斯之船,我们只能向前,而东京的八平方米宅,是面对足够大的外面的世界的滚石。
滚石不生苔藓。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