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听了很多刘擎老师的播客。想着干脆把这本书看了。据说是一本非常合适的哲学入门书。如评论所说,确实是相当易读。刘擎老师几乎用最简单直白的语言,配合直接的例子,把想说的东西直接说出来了。很快地看完,心里却有一种匆匆的感觉。
看了下书评,也几乎是摘抄。这当然不是因为道理不清相反的,也许是书太清晰、太直接了。我想到所谓学习或者说传播,总是很容易听懂的东西,却很快忘记。而各种不直接的铺垫,形成一个故事或者环境,花很多时间才好像搞明白要表达什么的时候,却容易有一个说服自己的体会。
这本书要表达的信息量是无比巨大的,或许根本无法用这28万字讲清楚。很多时候都有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但毫无疑问,所有可知或者不可知的行为都有一个默认的观念,也即行为动机。这通常及其复杂,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形容出某一个方面的规律,但常常修改环境后,这个规律又不可用了。它到底是天生还是社会化产物呢?
没有现实的人,也没有理想的人,大家都是活在基于自我认可的现实与理想之中的人。工具理性的大行其道会让人产生习惯,甚至改变自我。想到前段时间的想法,对金钱的追求,一开始是为了实现某种愿望,后面赚钱本身就成了一种愿望。因为钱太可靠又稳定了,绝大多数人实在是很难抵挡金钱所带来的丰富体验。
赚够多少钱退休这件事想了很久,如果赚钱本身难度不大,还会有那么多人梦想低成本fire吗?在毫无意义的人生里面,又有什么是值得一试的东西呢,可能需要用尽整个人生来尝试吧。
存在主义是去年自己了解多一些的哲学理论。之前因为发现自己很难产生同情心而思考了一些,工作的辛苦、爱情的卑微、家庭的负担,甚至不佳的运气,都很难说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只要想,你永远可以作出改变。我甚至会对总是抱怨的人感到不耐烦,因为那看上去就像一种虚伪的表演一样,比起改变那些所谓的困境,明明更愿意安于现状呢。
女权主义其实也可以是一种扩大的存在主义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一个个体和群体,也都是同时以主体和他者的客体而存在的。女权主义其实是希望从性别角度,去尽力改变这个具体的女性长期作为第二性的现状。而其实我们有太多的现状了。
具体到微观层面上我应该怎么做呢。“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其实是一个消极但快速的方法。做像萨特那样的实践者需要很大的精神力和社会能力,作为最普通的普通人,努力先维持大部分的主体性吧。从这个角度上说,保持道德感似乎是违背人性的。人为什么会关心他人呢?似乎理解成出于相似而产生的共情更有说服力一点,关心别人其实是自我关注的转移。把自己看作人,看作全人类中的一员,才能保持作为人的道德吧。
所谓的价值排序,如果能做出排序,那已经是一元价值的理论了。而事实是我们往往陷入无法选择的境地,哪个更重要似乎不是确定的。原来这并不代表思路不清晰,只是很多价值确实无法相较。但一元论确实法治的基础,甚至是大部分的社会共识或者说社会追求,怎样的恶性判处怎样的惩戒,怎样的成果获得怎样的回报。如果价值不可比较,那似乎就丧失了作为物质和思想上的一般等价物。好像瞬间失去了追求感。
幸福快乐的概念太多样了,这世界又有什么是值得重视的呢?由此引申的,昨天跟朋友讨论中提到的,我们是否拥有不优秀/无知/愚昧的自由,即广受批判的,向下的自由。女权常用的观点是“向下的自由不是自由”,这个的出发点更多从现实角度考虑,大部分觉得自己在追求向下自由,是出于自己的想法的人,其实是被社会规训出来的想法。这一点很好理解。
但我会觉得,人真的很容易被社会根深蒂固的规训吗?如果意识到是规训了,又怎么样呢?如果大多数人都愿意接受一种欺诈,即付出自由换来享受,或者是非自由陷入一种限定模式的自由中,那么这是不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境况呢?也就是当下的社会境况,似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