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抽到花城出版社《拾零新集》的试读,但问题也来了,书评怎么写呢?
一下子也想不到如何行文,毕竟这是一本随笔集,文章长短不一,涵盖不同的领域,难以下笔。
转念一想,倒不如写写我为什么想读这本书。朱正老先生是鲁迅研究专家,我之前读过他的《一个人的呐喊》和《鲁迅的人际关系》,非常棒。不过,那两本是专论,有线索有体系地论述一件事情。而《拾零新集》是随笔集,是“《随笔》文丛”汇聚了《随笔》杂志创刊以来的核心作者,精选重要文章,结集而成。朱正老先生在序言中写道,1987年,他突然想起《三国演义》中一个情节,于是写了一篇《改写曹操的一段话》,一篇短文,有感而发,也是很偶然地想到《随笔》杂志或许适合,就寄了过去,没想到开始了给《随笔》写文章的契机,也越写越多。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原因,也写了不同的文章。如介绍中所说:“呈现文化名人的思想精华,唤醒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
于是,本书的第一篇就是《改写曹操的一句话》,写于1987年的文章。现在读来,确实有些时代感,离当下有点远。但是,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时候应该没有时代感的。经典是跨越时代的,而文学批评本身也是就文本而谈,与时代关系不大。那说来说去,其实还是读者,也就是我自己的问题。这样一想,其实不仅仅是1987年的文章,更是比如鲁迅,在我们当下的2023年,谈论鲁迅的意义是什么。整本《拾零新集》中鲁迅相关的文章数量不少,而朱正老先生本身也是鲁迅专家。
鲁迅去世于1936年,解放前,距离现在已经87年了。鲁迅的小说毋庸置疑是经典,如前文所说,经典自然是值得反复读的。但是关于鲁迅的书,比如谈论他的小说,或者以鲁迅为对象的鲁迅相关研究,可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就像《红楼梦》是经典,经得起不同年代反复阅读,但是关于曹雪芹的书是否也该另作讨论呢?
那么,是否值得读鲁迅相关的论著或文章,还是要看作者。关于鲁迅的书,比如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谈论鲁迅的几篇小说的部分,读起来特别好。而关于鲁迅的书,比如朱正老先生的《一个人的呐喊》,也能让你对鲁迅有一个清晰而准确的理解,而《鲁迅的人际关系》则将鲁迅与同时代人的关系剖析得很透彻,从而对鲁迅及其作品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所以,鲁迅相关的研究作品是否值得一读,实际上非常依赖于作者。这也是我想读朱正老先生这本《拾零新集》的主要原因。优秀的作者自然会写出优秀的文章,对时间有限的读者来说,选择优秀的作者和作品是非常重要的。
果然,朱正老先生并没有让人失望。他的考据功力深厚,素材收集广泛,眼光犀利,擅长寻找素材,去芜存真,找到最准确有力的材料来说明事情。他擅长描写人物关系,在这本《拾零新集》中可以看到,比如《傅斯年与周氏兄弟》、《陈独秀与鲁迅周作人兄弟的交往》以及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如《陈独秀与章士钊》、《孙中山与宋庆龄的婚事》。他从历史的隐秘角落还原出有趣的真相。
另一方面,关于鲁迅的研究性文章,如《鲁迅与中国现代木刻运动》,篇幅有限且特别,应该是一个概括和总结性的文章,而朱正老先生的写作能力完全应付得了。他能引人入胜,激发读者对这个话题的兴趣,进一步探索其中的内容。
另外还有《知识分子与老百姓》,这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对当下也有启示。现在的时代,众声喧哗,同时也消解了经典。在网络平台上,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发声者,成为一个具有知识性的博主。那么,“知识分子”和老百姓还有区别吗?只要在平台上开一个账号,通过解读电影或写万字评论,就可以成为一个大up主,就是知识分子了吗?或者说,我们一度定义的“知识分子”,如鲁迅这样,用文字去救治国民性的知识分子,在当下的时代,又该何去何从?朱老在这篇文章中谈的是薛涌的《从中国文化的失败看孔子的价值》,但他在文中对一些观点和论断的提出,或许对当下的知识分子有所启示。而这些观点和论断来源于鲁迅,通过对鲁迅所处时代的思考和行动,反思当下应该如何行动。这就是先贤跨时代的意义,也是我们需要反复阅读鲁迅的理由。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