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台与相机》,罗安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整部作品从一张照片讲起:“人口稠密的美丽四川”,罗林·钱柏林摄,“国家地理”1911年12月。演员正在卖力演出,但观众们纷纷扭头看向后方正在拍照的摄影师。这个场景成为了东西方相遇的一个隐喻,象征着古老的中国无法抗拒西方文明的入侵。 - 这与美国汉学家费正清的“冲击-回应”很接近,描述两种差异很大的文明相遇之时,强势文明造成另一方的应激。这个理论的争议是很大的,有点西方式的傲慢,而罗安平的态度是公正的,在该书行文中反驳了这种过度强调单向力量的模式与自大心理。 - 这张照片也是《国家地理》办刊宗旨的体现。自1888年创办以来,这个刊物一直贯彻落地式田野采访的策略,标榜真实的原态呈现。但是,正如约翰·伯格说过的“摄影的暧昧”,相机并不是无法撒谎的,它在简化提炼场景之时就饱含着取镜者的倾向。《国家地理》的撰稿人惯于以西方的目光凝视异域,并且深知他们的西方读者爱看哪些东西,而他们的摄影对象在经常接触后,也深知这些老外想要些什么东西而刻意表现给他们看。 - 《戏台与相机》的写作特点之一,是作者对于相关论著的广泛汲取,关于摄影的话语权引用了本雅明、约翰·伯格、桑塔格等很多人的论述,其他各章也有很多文本理论支撑,但对于叙事节奏有所影响,行文有些散漫。 - 写作特点之二,该书涉及范围的广度。时间上,跨越百年。内容上,遍涉政.治、博物、道路、环境、部落生活等话题,富有西南特色,综合可见《国家地理》对西南的兴趣之深。 - 《国家地理》视角里的西南“景观”,包括如下内容:①怒江大峡谷中的弓弩民族——傈僳族,展示一个荒蛮、原始的“野性中国”。②植物猎人的探险叙事与博物学家的采集与知识生产,兼具征服性与浪漫化意味。③20世纪初的西南险道,怒江上的溜索桥,茶马古道上的背茶客。④亚洲战场上的滇缅公路,战时物资生命线。⑤香格里拉。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乔治·夏勒《最后的熊猫》,对生态文明的关注。⑥中国知识分子的西南旅行书写,摩梭人,杨二车娜姆,纳西族女性服饰的符号意义。⑦观念信仰,巫术仪式,侗歌、传说与地方性知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