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没有照相机的年代,人们怎么相亲怎么留下全家福。这就需要画家的妙笔生花。画家通过光和影以及构图,创作出一幅幅精美的作品,留下无数家庭和个人的身影,让他们流传百世。
自画像更是艺术家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特别是照相技术普及以后,自画像的自拍的功能完全让位给画家的艺术创作。那么,自画像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谁是“自拍”狂人呢?《自画像》副标题《基础艺术05》告诉你答案。
《自画像》是TASCHEN出版社出版的艺术入门书籍系列之一。该系列是TASCHEN出版社经久不衰的图书系列,自1985年出版的《毕加索》以来,一直受到全球读者的追捧,如今这一系列已包含200多个主题,被翻译成约20种文字。
《自画像》开篇是整体介绍,让读者了解自画像的起源、发展和变化,好理解又有深度。接下来分别选取了30多位画家的自画像,让读者有了整体印象之后,对具体的作品进一步欣赏和理解。
在那个还没有艺术家称呼的时代,画家、建筑师都属于匠人,他们绘制的画作、雕琢的作品,是不允许署名的。于是,很多艺术家选择将自画像融入作品中,当艺术家终于有了署名自由和创作自由的时候,自画像成为艺术家表达自我意识和想法的方式之一。
如果你以为自画像只是一个人规规矩矩或站或坐的半身像,那么你就错了。画家会通过描绘场景并让自己置身其中来展现自己的喜好、功勋、地位、意识、情感等。即使脱离群像的自画像,画家也会用转身望向画面之外、描绘正在绘画的场景之类的方式来创作自画像。即使是最中规中矩的半身像,也会通过背景、服饰、首饰等媒介来丰富自画像,更好地表达自我。
那么,具体到某位画家,他/她又是如何来构图、表现的呢?作为“人形照相机”的丢勒将他的自画像绘制得极为完美。他的自画像真人等大,庄严自负。通过完美对称以及几何学上的平衡(脸是椭圆形,头发是三角形,躯干是长方形,而领子构成了一个角)达到构图上完美的平衡和稳定。这幅穿着盛装的自画像,彷佛就像是神降临人间一般。
面具与个体似乎是对立的。艺术家十分重视它们间的区别。但是,有这么一位画家,他的自画像用面具来展现自己同流不合污,“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境,同时也隐喻了那些曾经嘲笑他的批评家。这位画家就是詹姆斯·恩索尔。
墨西哥画家弗里达·卡罗的作品是超现实主义肖像与墨西哥象征主义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画家本人一直反对这种归类,但恰恰是这些风格标签让她家喻户晓。画家有着悲伤的人生,经历过严重的车祸、失败的婚姻、猜忌和酗酒,几乎一生都要依靠轮椅。但正是这些经历,让她的作品充满了张力和感染力。在她的自画像中,画家描绘了剪掉长发的自己。在画家所处的时代,遭到抛弃或者剪发意味着羞辱。那么,画家为什么还要画一副剪发的自画像呢?答案在画面中最上面的歌词。此时的艺术家刚刚离婚,而歌词表现的便是类似的主题。不过,通过这幅自画像我们可以感受到画家并没有因此而自卑,反而直面观众,展现出自尊自重之感。
如果你喜欢欣赏艺术作品,如果你想更深入了解艺术作品,如果你想知道更多画家自画像背后的想法,不妨翻开这本《自画像》。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