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诗经》又名《诗三百》,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是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约五百年的社会风貌。《诗经》是纯文学的开端,它的作者不可考。这些诗歌如同一幅能够包容万象的画卷,将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一一展现。它就像一位古老的说书人,一吐而出千年前的故事。
都靓相信在周代存在“采诗官”这个浪漫的职业。采诗官会在田间村落收集具有乡土风情和地方特色的民歌,然后把它们汇集成册,呈上朝堂。跟随采诗官的脚步,都靓开始了探访《诗经》的旅途。他在洛邑(今洛阳)附近的村子里听见了一位男子一边干活一边哼唱着歌谣——“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国风·王风·采葛》)。这“三秋”跨越了千年,流传至今,夹杂在无数恋人思念中。在田间,都靓遇见了《诗经》里的思念之情。
七月之时,采诗官来到陕西。他遇到了国风中的经典之作《国风·豳风·七月》,这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这首诗真实地描绘了农人们辛劳收获的结果全部上交给王公贵族,他们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和深情。在乡野,都靓感受到了民生的辛苦。隆冬时节,采诗官在风雪中一路向北,然后他在一座小驿站遇见了一位独自往家乡走的中年男子。通过交谈,采诗官得知他是一位退役征夫。由于边境不宁,他一次又一次地无法实现退役后回家的愿望。在这风雪中,他不知道走了多久,“近乡情更怯”,他心里充满不安。《小雅·采薇》中融合了征人对战争的厌倦和思乡的忧伤,以及对“国泰民安”的渴望。用四个字“杨柳依依”勾勒出了征人离开故乡时不舍的情感。与归家时的“雨雪霏霏”相比,更能传达归家的艰辛。这种表现方式独有于中文,意蕴深远而丰富。在风雨中,都靓与这位“征夫”在“归途”上相遇。
阅读《好诗在哪里》,跟随都靓的足迹看着太阳落下,夜晚中明亮的月光照亮前行的道路。和千年前的采诗官一起带着满满诗意归来。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