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雾雨茫茫的中,眺望着茫茫东京街头的景象。眼前的东京市好似一片海洋,零星的建筑物像是海面上的岩石一般突出。
本书是《日本少国民文库》的最后一本作品,于1937年五月创作完成并在七八月出版。开篇即展现了类似被冰冷之海淹没的灰色东京繁华区,如同战争阴影下最初的预言。
异样的景象衍生出异样的经验——每个人都只是社会中的一部分。舅舅讲述日心说的历史(男主角被称为小哥白尼的起源),进一步动摇了自我中心。第一和第三章,主题是容易被青少年理解的社会科学思考方式,因此主人公将自身置于与世界各种联系之中。小哥白尼通过自己喝的奶粉,学习到牛顿看苹果,从而意识到从养奶牛到买奶粉的漫长产业链条,从日常生活思考扩展到劳动关系和全球体系。
在其中插入的第二和第四章,主要回到了现实生活中来,面对同班的贫穷同学浦川。当然,鉴于作者自身经历,本书的主人公大多出身于社会上层,小哥白尼、水谷、北见,他们的父辈分别是知识分子、资本家和军政要员,水谷家的洋馆在品川区与浦川家的下町豆腐店形成鲜明对比。或许我们可以注意到的是,豆腐店的伙计显然更加弱势,然而这正是当时(甚至现在)的真实情况,就像作者吉野家文商两通一样,早期觉醒的女性也更多来自精英阶级。在小说的第五章,水谷カツ子以拿破仑为偶像,并志愿参加奥运会。
第二章描述了浦川遭到霸凌,直接原因只是因为他的便当里经常有炸物,而北见见义勇为。第四章中,由于家中人手不足,浦川休学,细致的描写引导读者进入了昏暗的下町小街,路边长屋中传来油烟味和浦川母亲的吆喝声,小哥白尼对石磨和浦川的技艺感到新奇,小心地照顾着同学的情绪(中间又通过浦川自己的口述来道出困境),同时也意识到自己毕竟只是个“消费专门家”。说教部分以舅舅的笔记形式附在正文之后,全景地呈现了东京边缘的小屋、工厂和农田,通过抽象的生产关系,我们需要看到更具体的人。
尽管拥有“国民”一词,日本少国民文库谨慎地与军部宣传的“国民”保持距离。山本有三在1935年最初策划该系列时的目标就是在恶化局势中保护国家的未来,超越狭隘的国粹主义和反动思想,通过自由和丰富的文化让少男少女们感受人类文明并相信进步。
这主要通过“历史化”实现。第五章探讨了如何看待伟人的离世,水谷家的カツ子仍然对拿破仑的奖赏印象深刻,而舅舅则试图缓解小哥白尼的情绪。当伟人变为偶像时,尽管后人可能将其精神渲染得很好,但在作者看来,以历史的视角看,应该以是否推动人类进步为标准,因此需要反思战争对民众造成的伤害。第九章中的犍陀罗佛像,从文化的角度打破了狭隘观念,希腊和印度的文明共同促成了最早的佛陀塑像的产生(此前佛教禁止崇拜佛像,佛陀用其他符号代替),东传中又在不同的土壤中开出了不同的花朵。
小哥白尼和他的朋友们的日常生活、事件和思考,以及历史和文化的知识探讨,构成了本书的主要内容。第六、七和八章涉及了相当深刻和棘手的主题,朋友之间的冲突、背叛和冷战、道歉。对于主人公来说,他在内心斗争中错过了行动的时机,事后陷入了无尽的内疚和自我消耗。这样的总结并不精确,因为这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我们无法准确地说清或意识到的复杂问题。
当问到“你们将如何生活”时,无法把具体的措施写下来,作者最终只能回归到人文主义和人性善良,小哥白尼能写出来的只有让自己成为一个好人,让未来的每个人都能成为好朋友的希望。
回忆起《宝石之国》中破碎的磷叶石看到曾经的自己的幻影,记忆已经变得模糊,内心念道:“那孩子是谁啊真可爱”。
附注:本书在战后经过多次改写,1982年的岩波文库本是回归原始版本的第一次(不计算1945-1950年间《日本少国民文库》再版)。
再附注:只有读完丸山真男的后记,才能体会到本书语言多么平易近人。。。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