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古典诗词学者和诗人。她于1924年出生,从小接受了严格的国学教育和诗词训练。在她六十岁时的1984年,她写了三篇《论苏轼词》。最近,四川人民出版社将这些文章出版,并配以叶嘉莹的手稿、人物介绍和诗词原文。这本书的装帧精美古朴,非常适合喜欢苏轼和诗词的读者阅读。
有人说西方文明的巅峰在于戏剧,中华文明的巅峰在于诗词。然而在苏轼之前,词一直被视为低俗之物,即使像欧阳修这样的文学大家也无法改变这种局面,直到苏轼通过其“用世之志意”和“超旷之襟怀”开创了豪放的词作派,将词推向了顶峰。
苏轼少有大才,他的父亲苏洵本身就是一位极富文学造诣的人,加之他们家世代相传的学问,再加上苏轼自己的刻苦学习,最终使苏洵、苏轼、苏辙在当时和后世名声远扬。然而,苏轼的一生却饱受波折。年轻时受到当时仍在位的宋仁宗的赏识,但还未能完全发挥抱负,就遇到了由宋神宗支持的王安石变法。苏轼与王安石本是好友,但由于政见不合,他的官员生涯并不顺利。
由于苏轼性格坚定,后来被诬陷谋反,被牵连进“乌台诗案”,关押在监狱数月,险些丧命。尽管最终得到赦免,但他的政治生涯已经陷入低谷。
经历了艰辛后,他终于等到司马光执政时再次受到重用。然而,他对司马光提出了不同的政见,因此他的政治生涯未能达到巅峰。宋哲宗即位后,苏轼一直受到政敌的打压,一次又一次地贬官,最后贬至当时还是边疆之地的海南岛。尽管后来获得赦免,北归故土,但他的政治生涯无法恢复。
在这种曲折的命运下,正是他的旷达精神保全了自己的生命,使他没有像其他许多被贬斥的官员一样死在贬所或贬途中。而且,这种曲折的人生经历还使他留下了无数珍贵的作品。
在叶嘉莹的笔下,苏轼的“用世之志意”属于儒家,“超旷之襟怀”属于道家。苏轼是集儒释道于一体的大家,他的精神内核通过文字得到了充分表达。
“用世之志意”意味着将天下事业当作自己的责任。因此,无论他是杭州通判还是密州太守,苏轼都能做到成为一个好的官员。即使被贬到没有任何权力的海南岛,他也带去了内陆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并在那里留下了读书的种子。
“超旷之襟怀”意味着不为外在的得失和荣辱所累。这在他的词作中经常出现,“一蓑烟雨任平生”、“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等等,总能给读者带来超脱束缚的感悟,并抚慰后人的内心。
人的一生难免经历各种艰辛,但在这些艰辛中,总是有一股力量激励着人们不断进取。苏轼和他的作品所展现的进取和豁达的气质,正是这股力量。让我们尽情吸取这种力量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