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时间的人》是外卖员王计兵的诗集,原创首发于《北京日报》,在发表之前就引发了广泛的热议。诗集中的同名诗歌《赶时间的人》描写了他在送外卖时的委屈经历,由于客人留下错误的送货地址,订单延迟送到,而他却因客人的过失而遭受责骂。这首诗被网友转发到微博后,引发了广泛共鸣,阅读量超过了两千万。
王计兵的第二本诗集《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已经出版,延续了他之前的风格和选题,包括对故去双亲的缅怀、打工群体疲于奔波的困境和对文学的热爱。与处女作相比,新作并没有那么引人注目。在短时间内连续出版两本诗集,使得王计兵成为媒体追捧的对象。从报道中,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到他的一些基本信息:初中辍学,工作过多个城市,从事过多种职业。尽管已经过了五十岁,但他仍然为生计奔波,却始终没有放弃从少年时期发展起来的文学梦想。
与常受媒体关注的工人作者范雨素相比,王计兵的诗作更加友好。范雨素于年初出版了作品集《久别重逢》,其中的同名中篇被她称作“科幻小说”,但核心设定和故事主线令人困惑,再加上她支离破碎的行文风格和知识体系,对于最坚实的科幻小说读者来说,阅读可能是巨大的挑战。幸运的是,书中还有非虚构作品,帮助读者理解她的家庭人物关系和早年经历,才让人们能够理解,她的小说实际上是一部幻想化的家族历史。相比之下,王计兵的诗歌更加直接和真实,不需要像范雨素那样借助数篇媒体采访作为互文和注解,就能轻松理解他想要传达的信息。
王计兵的诗歌似乎没有太大的格局。在他的诗集中,有一首名为《小村庄》的诗,表达了“把省、市、县、乡都剥离开来,剥掉所有的包装,我随身携带的小村庄就像一粒药片”的意象。这或许暗示了他的文学地图的物理范围。他的诗中常见的意象如墙、铁钉、纸张、火车、风、月光、庄稼、土地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创作素材也基本来自日常经验,比如送外卖时的遭遇、出租屋的环境、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生离死别的思考。在《致爱人》中,他表达了对异地生活的妻子的思念之情:“趴在通铺上,我给你写信,这些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用墨水打发多余的时间,让灵魂平静地走在信纸上。”《请叫我王计兵》是一篇振聋发聩的声明,请求身份的认同:“我不叫兄弟,兄弟在别的城市,我不叫父母或孩子,他们都在乡下,我明明一动未动,名字却跑丢了,你可以叫我:上一个,也可以叫我:下一位。”他的情感和经历跨越了社会阶层,具有普遍性,这也是他的诗歌能够广泛传播的原因。
由于时间和金钱的匮乏,王计兵似乎只能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支离破碎的所思所想。他在采访中提到,他写诗的灵感通常来自送外卖时所见所闻。在早期,他只能将诗歌记录在随手捡来的废报纸和烟盒上,直到买了电脑后,他的数千首诗才得以保存。在接受采访时,他提到了一个细节让人深思——在得到诗集出版的机会后,他并没有详细阅读出版合同的细节,对于书能卖出多少册、能获得多少版税并不在意。这表明赶时间的王计兵主要依靠自发的创作激情来创作诗歌。
媒体喜欢报道从事文学创作的工人,在他们身上,草根色彩与形而上的精神追求形成了戏剧性的反差,同时也激发了普罗大众的好奇心和同情心。工人作者陈年喜、王计兵、范雨素以及胡安焉等都受到了媒体的关注。近年来,工人文学掀起了一股"复兴潮",一方面是由于非虚构文学在出版市场和网络媒体中的流行,另一方面是劳动者写作群体在民间盛行起来。前者使得工人作者们的经历成为作品的注解和背景,后者为他们提供了文学训练和发声机会,让更多的人看到他们的作品。
总之,对于赶时间的人来说,写诗是一种奢侈。王计兵这样的诗人是富有的,因为他拥有无穷的奢侈品。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