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时总吐槽它稍显无聊,读毕却希望何伟再留久点,这样对日常生活的纪实再写多点。就像何伟舍不得涪陵一样,我也有点舍不得这本理论上长得应该发腻的书。
在《江城》中,何伟用四百多页记录1996-1998年他在涪陵的所见所闻。他在涪陵师专教文学的这两年,不仅能见识涪陵城内各种各样的市民,也有机会深入接触未来中国发展的主力——这些百里挑一的学生。而不分高低贵贱,他把他所见到的统统记录了下来:从长江边跳重物的“棒棒军”,追求他的妓女,到每个他慢慢熟悉的学生,过年请他吃年夜饭的黄小强一家……一字一句中,他对涪陵的态度从初到时的迷茫逐渐变为离别时的不舍。一字一句中,我们读者也不知不觉对这个二十年前的偏远小城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何伟的记述客观、真实,又不失幽默。他时而是旁观者,时而又是当地生活的参与者,这多重身份是这本书不流于空虚冗长的一大原因。相较于中国记者,他的写作优势在于他外国人的身份,能以西方文化下的视角观察东方文化,并找出其中的同与异。这种中西方的碰撞与交融,正是阅读此书的乐趣与意义所在。
何伟写实的同时,也在其中夹杂自己的观点,但这种观点并不带有先入为主的偏见,而是牢固建立在事实之上的。比如,关于政治,他的学生改编的《堂吉诃德》戏剧描绘了一个出生在涪陵,崇敬雷锋精神的新堂吉诃德,却因涉及政治而被干部要求整改;比如,教材的选取格外重视弘扬革命精神和批判资本主义;比如,上课时稍微触犯到关于党的东西,就会收获全班学生低头不语的沉默……何伟由此得出,中国人在触及政治时便像一个整体一样团结,并很难让他们批判中国的任何一个方面。他的记录和观点让我很想反驳,但不可否认,在二十世纪末,在偏远小城里,人们的观点确实如此。
在何伟的记述中,有些东西,比如交通困难、设施落后和政治上的矫枉过正,已经随着经济发展改善了很多,但有些却改变甚微。他提到中国人特别爱看热闹,一旦有事,大街上就会围聚一堆旁观者。他对此未做评价,可这跟鲁迅所批判的国民性和看客现象不是同一件事吗?涪陵城里的有钱男人打扮招摇、趾高气扬,以喝酒挑事甚至找小姐为男子气概,这上面没有如今,尤其在乡县里,某些男人的影子吗?涪陵的女性难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就算上了大学,毕业后也不得不回村生子侍家,这或多或少不是当代女性的缩影呢?我们不得不沉痛地承认,物质上的贫瘠能很快提升,精神上千百年来形成的封建思维却仍长路漫漫而修远。
何伟在书后指出,“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时间内中国的某一个地方。”但我觉得,从这个小而全面的涪陵,我们得以窥见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二十多年过去,如今2023年的涪陵已经大大变样,2023年的中国也比当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希望还有个何伟来记录下如今的涪陵,或者深圳,广州,任何哪个地方,记录下那些变与不变的事物。如果现在不行,那我希望在2050年能有个何伟。我希望在那时,当年何伟所记录的善的传统仍能存在,而陈腐过时的东西能减少。我希望那时的何伟会依然,甚至更热爱这片沉淀了千年历史,有着强烈中国特色的广袤土地。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