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一次又一次地尝试打磨、重组自己的思想,对文字表述极尽严苛,终其一生,宁愿完不成,也不愿不完美。蓝皮书和棕皮书中的记述看似更能还原W.思想流动的过程,实则说明:思想在落地之前,往往更适合生长,等到瓜熟蒂落,或许才会呈现出最好的“口感”。但正因为思想在尚未成型的阶段充满可能,思考的过程才尤为珍贵。个人觉得,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要比《维特根斯坦传》更加纯熟。虽然涉及概念的部分,读起来依然拗口,但大概不是翻译的问题。关于内容,蓝皮书的整体记述清晰流畅,核心概念的释读不难理解,后续大致有1/3的内容逐渐靠近私人经验,直到棕皮书开始对私人经验发起总攻。不得不说,文中关于语言游戏的大量例释恰恰印证了“W.本人私人经验的不可及”。对读者来说,阅读体验要么是晕头转向、不知所云,要么是知其所云,不明所以。越往后读,萦绕在脑海中的问题似乎越清晰:道出主体间感官经验的不可通约,语词和话语还可以确切意谓什么?这样的思考像是一个无底洞,深不见底。不过这样一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维特根斯坦在晚年会走向对“确定性”的思考。但是仔细想想,维特根斯坦很可怕,他试图消解意义。就像他在蓝皮书中对定义的那一番论述:“我们无法清晰地划定我们使用的概念的界限,不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它们的真正定义,而是因为不存在真正的‘定义’”。这一点可以在“意义的使用论”中得到说明。既然我们无法穷尽语词的使用情况,关于语词的意义,同样无法确定。那么结论自然是:语词的意义始终伴随着言语主体在无尽的意义空间不断生成,没有边界。倘若我们认可语词的意义在于使用,暂且抛开使用的诸多情景,对维特根斯坦而言,最终决定语词意义所是的,一定绕不开一个唯我论意义上的主体:“我”。换句话说,意义是被给予的,而我们能确信的,只有我们自身给予的那部分。总体来看,维特根斯坦的对于语词意义的论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定义不可能;另一方面,私人经验不可通约。所以,主体之间似乎只有表达,没有真正的理解。我说疼,你也说疼,我们只是在言说当下各自表达自身,除此之外,话语的真实性无从论证。亦即是说,我们无法确定一个语词的全部内涵。不过,这一切符合维特根斯坦本人的论证逻辑。他试图打破的是形而上学的普遍概念,要做的就是充分地给出差异。显然,有关私人经验的论述达到了这一目的。另外,关于语言游戏的深意,大概也蕴含了维特根斯坦对于符号的运作方式的理解。如果思想给不出一套完美可行的逻辑,那就在原地逐一攻破思考的其它可能性。揭示这一切之后,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对于不可说的,保持沉默。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