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4节气歌农耕文明开始,到24诗品的文化品味,再到大唐凌烟阁24功臣,传统伦理24孝图,易经八卦中有24山方位图,佛家的24香谱,道家认为天有24气、人体有24神,也有二十四真人,还有太极拳24式,甚至小孩子的游戏都是计算24点的,我听说扬州还有24桥之说。
总而言之,在周易中每一个数字寓意着的数理内涵也是不同的,它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吉凶数理特征,其中的数字“24”在易经数理当中,是属于吉数。言而总之,往大了说要了解煌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请翻开24史,往小了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请珍惜每天24小时。因此,翻阅这本《中国散文的24种格调》总觉得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质。
1. 模仿痕迹太重,总感觉隔一层。像苏轼散文以“汇通”概括觉得未得大苏文风精髓。对于用“渊博”称之的傅雷,或许还不如更换为沈从文那恬淡隽永的乡土风或者老舍那朴质简练的京味儿更为妥帖;如果单单从中西文艺的翻译角度,当推“信达雅”之严复或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朱光潜吧。同样王羲之的入列甚为意外,从先秦诸子百家到魏晋南北朝中华思想史上两大高峰,可谓群星闪耀,不可不谓夥矣,为何以一文学沙龙而为之动容对于最后两节选取《南方周末》和李娟散文,选取《南方周末》恐怕不仅仅是温暖的缘故,近年来对于李娟散文集也涉猎,然不足以来独当一面而称之“苍茫”,或许余秋雨前期的历史散文更胜一筹,因此持保留意见,或许还有郁达夫、萧红、巴金、汪曾祺、徐志摩等等,从大中华作家群体来看也可以考虑选取张晓风、李敖、三毛等等呢通观全书选文的时代来看,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期选4,魏晋南北朝选4、唐宋八大家选4、现当代选8,其他的是明清选3、两汉选1,毕竟两汉那是骈赋辞藻的高光时刻,但是总体来说有些“不薄今人薄古人,清丽词句必为邻”。据说作者籍贯四川,供职中山大学,不知当否
2. 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意图太明显,往往适得其反。从谋篇布局来看,每一章节体式上,开始写的是引述作品作家的文学常识、历史背景,接着就是对选文加以赏析解读,有的会在最后来一个类似的小结,如果都如此写来,是不是落入书写程式化的窠臼在第109-111页,作者对魏晋世家公子通病批判来看,想像当下“小祖宗”与“公主病”的养成记也是无可厚非的!或许还可以写一篇好文章。
3. 个别观点还是值得斟酌斟酌。如以“自重”身份的贵族气来评价《世说新语》是否恰当倒不如直接以表现世风“散淡”二字贴切,尤其是第90页对于贵族与堕落贵族以及传统知识分子对比分类的写法“好像第一印象就不好”,明显存在运用不当。第95页对于“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大爆炸的时代”论断从思想、艺术、文学三个方面来论证,也仅仅是逻辑上意义上说得通而已,难以为严谨之论。又比如第148页中作者认为“门阀制度同样存在天然的筛选”,就有些失之公允。
甚至在第150页作者提出“如果陶渊明当时不是担任基层小官吏而是位列公卿如果需要他正装接待的不是小小的督邮而是台阁重臣他是否还会如此决绝地归隐呢”不得不说这么隐秘的角落都能被发现了“人性的弱点”,“那就是陶渊明并非不想做官而是不愿屈才为小官,不单是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更不能拳拳事乡里小儿。”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清晰度来看令人深省,哪还有什么魏晋风骨,甚至整个历史都要翻转改写,整个隐逸思想史都要堕落化,整个人类文明崇尚追求美好生活似乎也就没有未来可期。
4. 从“二十四诗品”而来,记得在简媜《心中有片海的人》一书最后一篇文章《文学的鱼群》中也有对文章风格的探讨,觉得可能是这类韵味更适合我个人的阅读体验吧。换句话说,中国散文汪洋如海,并非24中格调所能涵盖的,对于我来说可能更倾向于用《孟子》来替换《论语》,即便是不更换的话,那么也得选取《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节,其辞畅达,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