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读起来就像书名,云山雾罩的。我刚开始读的时候完全不知道它想要讲什么。直到读到第200页,我才开始对书中的思想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回忆,让我看到了她过去生活的细枝末节,以及她曾经相处过的各种人。通过这些,我也了解到了战后日本人们的心理状态。
书中的人物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他们都不正常。佐知子敏感自卑又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她表里不一,不满足于现状,同时渴望他人的认可。她说着为了孩子好,但行为却处处体现着自己的私欲。我猜到她就是主人公自己,她希望自己应该是一个传统的得体的家庭主妇形象,但实际上她的行为完全违背了她的理想。她溺死小猫的情节给我留下了很大的震撼。她如此冷漠残忍,但这完全是她的错吗?我觉得不是。在当时那样的社会背景下,日本经历了战败,大部分家庭分崩离析,经济低迷。作为失去丈夫的女性,主人公带着一个小女儿,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她不甘心在日本苟且生活浪费生命,她想要去美国,她觉得在美国她的生活可以拥有无限可能。因此,为了去美国,她有一种“豁出去”的心态。她可以为此切断与亲人的关系,继续和背叛她的男人在一起,溺死女儿心爱的小猫。这虽然很极端,但我可以理解。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主人公能有这种去美国过更好生活的执念和当时的社会心理密不可分。从主人公丈夫的父亲(老一辈)和朋友(年轻人)的思想摩擦就可以看出,当时日本经历了战败,民族自信心受到了打击。年轻人普遍认为日本战败是因为本民族的胆怯和社会浮浅,所以应该全面效仿敌人。于是,他们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确,他们的国家发展起来了,但却是以一种乞讨的姿态、一种投降主义的方式在发展。老一辈仍保留着民族气节,认为战败只是国家军事实力不足。然而,他们也有弱点,他们固步自封,思想顽固,不善于接受新技术和新事物。女性主义思想也从西方传入日本,日本女性的政治意识觉醒,甚至会因为与丈夫的政治意见不合而受到打压。
主人公战前完全被日本本土文化规范的家庭主妇,在战后经历了巨大冲击。她像决然出走的娜拉一样,开始向往一种具有无限可能的生活。她还把这种期待寄托于女儿身上,希望她在美国能成为商人、画家或者从事任何一种职业。怀着这样的期待,主人公离开了日本,来到了美国(实际上是英国)。然而,她没有料到女儿会自杀。因为女儿在太小的时候经历了战争的创伤,亲眼目睹了母亲溺死自己心爱的小猫。最后,她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家,难以适应环境,最终选择了自杀。这无疑给主人公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她感到内疚和自责,以至于当她回忆起自己的过去时,更愿意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她被传统思想和女性主义的矛盾撕扯着,非常矛盾。因此,她需要用自我欺骗来治愈自己内心的伤痛。
从离开日本到在英国定居,最后再想着卖掉房子,除了灵魂,她的肉身同样无法获得归属感。我好像看到了一个憔悴、彷徨、失意、游离的女人出现在我面前。这样的人,是那个历史时期整个日本社会心理的一部分。作者用一种平凡而细腻的笔触描写得非常真实,因此即使只是一小块拼图,也绝非简单的描摹。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