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梅的新作《通往自己的路上》是一本精巧的散文集。作者清冷、淡然又活泼可爱的笔触划过世间万物,写下她在旅行、读书和思考过程中记忆的锚点和痕迹。
对她来说,接收外界的一切信息,无论是走进自然,还是打开书本,都是一场“对话”。她不断地与自然对话、与历史对话、与小说家和诗人对话、与自我对话。她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感悟去完成那些对话,并以此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觉醒。
在开篇,陆梅便以眼前桌上的香豌豆花来体味韦羲《照夜白》中的诗句“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这样一幅意境清幽的图画开启了作者对生活点滴最敏锐最细碎的感知。寻常的这样一盆香豌豆花,在那样的时刻,也成为她内心深处与自然对话的窗口。正如她所言:“在艺术的世界里,穷尽一生与自己对话,和自然天地,宇宙苍生对话。”
她认为,读任何文字都是通过文字读到背后的作者那个人。而写作的真理是,“一个写字的人,若能懂得计较辞章,能在笔墨中照见自己,又有能力与古人对坐而审视今朝,是值得慎待的”。的确,通过她的文字,仿佛能够看见那些精妙、准确的用词背后,一个写作者认真的斟酌与纠结。能够被看见的,是一个追求真实、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作者。
陆梅的这段关于写作的思考让我想起林奕含也曾说过,“墨水能够稀释我的感觉”。写作者们对于文字的热切依赖似乎不仅仅是对某种自我的探寻,更是一种“放下”。在写作的过程中,把强烈的“自我”悄然放下,得以治愈,或是重塑自我。在《通往自己的路上》中,陆梅也进行了深邃的思考。她写道,“发现自我是被动,改变自我意味着朝一个方向变化”、“发现自我很容易,学习成为自己也不是不可能,但命令自己不要模仿自己,成为自己,才是大考验”、“否定和冒犯自己总是艰难的,那也意味着你得有强大的可塑性,以及面对所有不被理解的孤独和勇气”。她对写作者与“自我”的关系进行的思考令我受益匪浅。这与我曾经所抱有的“写作即是一种放下”的观点不谋而合。在台湾上学的时候,罗晓南教授曾经提到过“忘我”一说。他说,观世间万物,讲求的是忘我,只有在忘我的状态下,才能够看见美和感知美。当人心里有“我”,思前想后,便全是“自己”,脑中心中都是自己的人,是无法“观”到任何东西的,只有把“自己”彻底忘记,到达一种“忘我”的境界,才能重新开始看见一整个硕大的世界。阅读陆梅的文字,我又与曾经的思考重新联结,这实在是令人感动。
《通往自己的路上》分为上卷和下卷。
上卷的内容主要围绕着作者的日常生活、阅读和思考展开。作者用随性自然、充满纯真之味的文字,书写了自己在生活中的点滴片段,并通过这些碎片来寻找自我的内心世界。她以朴素的语言,将自己的思想碎片铺陈在文字之间。在她的笔下,普通的日常场景变得如诗如画,充满诗意和哲理。
她观察身边的事物,抽了新芽的香樟树是“芳林新叶催陈叶”、花开正满的白玉兰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月下的树叶与飞鸟则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她有着丰富的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