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国》是莫言的第三篇长篇作品,他自称这是他迄今为止最满意的作品。从个人的感受来看,这部作品在艺术性和文学性方面都表现得相当出色。
首先,该作品采用了三线并进的方式。丁钩儿进入酒国展开调查。与此同时,酒国市酿造学院醉心于文学创作的李一斗有意拜师莫言,并与莫言互通书信。李一斗创作了9篇短篇小说,试图通过莫言转交给《国民文学》编辑部进行投稿,希望借此敲开文学大门。这三条线索相互补充,相互交织,最终在第九章后汇合,形成一种故事套故事的叙事方式。作品中人物参与叙事,莫言以寄居蟹的双重身份(叙述者和人物)进入故事情节,这种方式使得作家从上帝式的全知全能叙事视角中跳入文本的感受,从而不再借虚拟人物之口说话。当李一斗小说中的人物一个个出现在莫言面前,并与之交汇,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产生种种联系,构成文本内部的互相涉及,使得作品的阅读效果既荒诞又真实,真实世界又具有荒诞性。
其次,作品中对“酒”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酒和酒文化贯穿全文,并且也是书名《酒国》的来源。酒不仅指示地名,还指涉意识形态以及“酒”通过社会系统进入“国”的表达方式。这种虚拟国度的构建有点像卡夫卡《城堡》中走不出去的城堡。同时,酒也是人类进入狂乱、混杂和非理性世界的手段。作品中隐含着人类始终无法逃脱外界力量的臣服和悲观情绪。
最后,作品贯穿始终的母题是“吃人”——食婴。表面上,丁钩儿来到酒国调查食婴事件。然而更深层次的意义是莫言对社会政治现实进行思考和批判。作品展现了从提供者、烹饪者到食用者的成熟实操制度和精神层面的话语控制。对于吃人的讨论并不陌生,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这种讨论呼喊着“从来如此,便对吗”,鲁迅先生指向传统封建礼教,由“被吃”到“吃”。而莫言则指向现实社会,由丁钩儿的“吃”到“被吃”。人通过他者得知自身的存在,却陷入他者的地狱之中,形成了两难境地。这使得狂人、丁钩儿等角色难以自救。作品中表达了“人吃人,人即非人,人非人,社会也就是非人的社会,人吃人,社会也就是吃人的社会”的思想。
此外,作品具有一个有趣的细节(或者可以称之为彩蛋)。在结尾处,莫言真身跳入酒国,经历了丁钩儿经历过的一切,最后以“我好像在恋爱”这句话作为结尾。而作品的开头是丁钩儿的墓志铭:“在混乱和腐败的年代里,弟兄们,不要审判自己的亲兄弟”。莫言委婉地告诉读者,在试图消除暴行的人最终成为了暴行的参与者时,只有自我应该被审判。当暴行被内化,难以自知时,我们是否需要通过个体的自我解构来追踪和思考呢。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