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搜索引擎及各类APP上搜索“克莱因蓝”,数以万计的搜索记录将会证明它的存在感。
国际克莱因蓝,这种饱和、明亮、纯粹的蓝色一经发明便成为了时尚的宠儿,得到了众多设计师青睐。它被广泛用于时装、珠宝、家居用品之中,被全世界挂在嘴边,几乎引发了一场蓝色革命。
相较于这狂热的声名,发明者伊夫·克莱因的生平恐怕算得上鲜为人知。如果说他的生命如同一颗自原初的混乱中诞生的明亮彗星,在种种机缘巧合之下冲进了地球的大气层,克莱因蓝便是它的碎块降落而成的陨石,被普罗大众迟钝而新奇地捡拾而起。而他对于精神性、情感和永恒的执着追求才是划过天际的绚烂弧线,惊人的美丽少有人知。
塔森基础艺术丛书的《克莱因》则记录下了瑰丽的景象,引领我走进色彩背后的克莱因美学。
1. 他在职业生涯初期就决定以纯粹的色彩来表达自由流动的感觉,线条和有限轮廓被视为形式和心理方面的感知,被早早地排除在外。而在思考自己的艺术理念时,他的朋友阿尔曼——集成艺术的开创者——主张“充裕”,即现实的财富与物质的丰盈,诗人克劳德选择了文字,克莱因则独具特色地选择了“虚空”,并将天空的无垠当作自己灵感的源泉,确定了“单色”这种艺术形式。色彩依赖于精神的感知,具有独特的性格与灵魂,克莱因细微地感受它们的温柔、暴力、崇高、粗俗、平静……最后选择了蓝色。克莱因蓝作为他心中“蓝色最完美的表达”,成为了一个自主的领域,其两极是无限的距离和当下的存在,在克莱因的美学中被转化成一种非物质的特性,静谧安详、波澜不惊的精神特质。
去感受灵魂,不需要解释,不需要言语,去描绘这种情感——我相信,正是这种情感引导我去画单色画。
2. “空无一物,却充满力量”
单色画与克莱因蓝大获成功之后,伊夫·克莱因开始尝试更多对于情感与非物质的实践和表达。艺术品的创意比实际完成的作品本身更加重要,在这种理念背后,“非物质”为艺术提供了超出可见或有形的事物的可能性。1958年,克莱因在巴黎举办了一场名为“气动时代”的展览,后来更多人称之为“虚空”。虚空作为人生的分水岭,克莱因在这种尝试中完善了自己的理念,他在意的并非是美学问题,而是艺术家的精神立场。问题不再简单地指向物,而是指向作为人的存在,用全部的精神存在去关怀艺术家如何在艺术中体现自我,而观众又该如何越过有形,在开放和自由的无形立场中建立情感共鸣。对于情感之力的真实信赖在有限的物质之外抵达了永恒与超然,正如同浸满蓝色颜料的天然海绵,象征生命节律的缓慢交替,在永恒的智慧之中沉睡。
3. 死亡之于永恒
早年,克莱因曾创造过一部交响曲。这首名为《单音-静默交响曲》的作品以单个振动的音符和长时间的静默为基础创作而成,是一个由有声和无声两部分组成的连续统一体。有限的生命与无垠的永恒似乎是两个相悖的命题,寿数紧紧抓着人类的躯壳,被岁月所困的人们似乎永远也无法真正攥住永恒与超然,无法抛却有形的外在而跃入自由的虚空。而克莱因对于超越个人存在的精神性追求,或许也可以理解为对死亡的持续意识的表达。他的死亡是颇有些戏剧性的。1962年5月,他在戛纳电影节上突发心脏病,之后又经历两次发病,于同年六月因心肌梗塞过世,享年34岁,此时距离新婚不过5个月。在去世前不久,他在日记中写下这么一段话:“现在我想超越艺术——超越情感——超越生命。我想进入虚空。我的生命应该如我1949年的那部交响曲,从始到终都得到解放。它有界限,同时又是永恒的,因为它既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