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郁达夫的时候,很惊恐地发现,自己似乎已经不可避免地适应了当代“快节奏”。
不再悠闲地吃饭,而是快速地进食; 不再闲适地赏景,而是景点式打卡; 不再发呆、漫步、无目的地过一个下午,而是即使休息日也无法从KPI、deadline的网中逃离出来。
最难过的,是我渐渐觉得,这很正常。 是的,正常。 可当我读到“桂花开得愈迟愈好,因为开得迟,所以经得日子久”的时候,忽然惊觉,发现这种正常虽然说不上错,但至少,不美。
《迟桂花》是郁达夫晚期所写,小说讲述了已步入中年的郁先生接到十多年前的一个同窗的来信,邀请他参加婚礼并重叙旧情,老郁感慨之余欣然前往,在翁家所在的村庄见到了与城市截然不同的风土人情的故事。
想象一下: 秋高气爽时节的“青葱的山和如云的树”,撩人的桂花香; 月光“从树枝里筛下来的千条万条的银线”包裹着村庄,也包裹着你; 秋日纷杂的虫豸鸣叫如同一场急雨,你站在高高的山峰上,看村落躲藏在阴影里。 …… 陌生的像是另一个世界。 还有什么比这些更能带给我们心灵的安逸呢?
城市逼你成长,而自然教你沉默,教你净化。 我喜爱它的稚气,喜爱它那赤诚的、不加掩饰的喜悦。 木心先生有一句话:“我好久没有小步紧跑去迎接一个人的喜悦了。” 这句话感动了很多人。 可对我,总觉得还不够。 小步紧跑是含蓄的、矜持的,不够热烈。 如果要我选,我要的是热烈的、狂放的,如疯狗一般恨不得撞死我的迎接和紧紧揽在怀里喘不过气的拥抱。 “这一封信,整整地费了我一夜的时间和心血,通宵不睡,是我回国以后十几年来不曾有过的经验,你单只看取了我的这一点热忱,我想你也不好意思不来。” 看到这句话,心脏无端地加快了一下。 这种赤诚的不加掩饰的期待,无论放在谁身上,大约都是要让人热泪盈眶的吧。 (也幸亏老郁读信后“茫茫然如失了神”,不然我真要怨你不懂风情……) 当我想见你,应该是甘心花一整晚的时间写一封信诉情,即便我已长久不碰笔墨; 当我想见你,应当是不自主地、不分对象地、提及你可能到来的消息; 当我想见你,应当是“同猴子似的跳”着来见你,顾不上我那腿脚慢的老母亲。 不必惋惜朋友的随走随散,缘分之树本身就有诸多分杈,当你的枝在微风中再一次轻碰我的桠时,我们都已长大,那时,别有一番风味。
最后,我想说一说“迟桂花”。 “迟”这个字,天然的让人不喜,“迟缓”“迟钝”用词犀利,说的是一个人的笨拙和年迈; 至于“迟暮”“迟到”,更是带有悲剧色彩,让人听之便要不由自主的摇头。 小说以《迟桂花》做题,却以婚礼衬底,以婚宴做结,看似苍凉的事物摇身一变,带上了喜气。 “迟桂花”表面指开得较晚的桂花,暗指翁则生迟来的婚姻、妹妹莲迟来的安稳。 翁则生的一生算不上顺遂:父亲早死、家道中落、重病缠身、被退婚、甚至想过自杀…… 好像做什么都赶不上时候,好像生命就是要看他在手掌之间痛苦地辗转。 连他自己也不会想到,自己的恶症“竟似乎有神助似地忽然减轻了”、家里也“勉强地干起了一点事业”、“居然又有人来同我议婚了”。 好像,终于得到补偿。 读完结局,有一种恍惚的轻飘飘的感觉,总觉得结局有一点儿不大适宜,我想大约是因为我的悲观先入为主地代入,才让我觉得这份圆满是来自作者的恩情。 不过我依旧感谢。 “仿佛是当三春天气,喝醉了几十年陈年的醇酒。” 朦胧的回味,拢着薄纱的美,才最美。 毕竟,总要相信事情会有转机,总要相信美好不会迟到。 人啊,就是这么活着的。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89-1945)青年时期曾留学日本,与郭沫若等人创立创造社,后因观念不和退社,参加抗日运动,积极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45年9月17日,郁达夫被日军暗杀。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