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好诗,好在哪里》这本书的阅读之旅,源于两个原因。第一,我既喜欢读诗词,又喜欢写诗词。从五六岁开始,我就开始背唐诗,这要感谢比我大四岁的姐姐。她把小学课本上学来的诗都教给了我,第一首就是《锄禾》。我出生于七十年代中期的农村,在小学六年里并没有太多的诗可以背诵。到了初中,就有更多可以背诵的了,因为语文课本后面有一些不考试但可以欣赏的诗词,我全部背诵下来,比如《陌上桑》,至今仍记得很清楚。现在,每天我会在微信读书app里读一些诗词书籍,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小山词》、《李清照诗词》、《诗经》、《笠翁对韵》等。同时,我也坚持写七绝、五绝、十六字令,偶尔也会尝试其他词牌。这些已经坚持了将近五年了,完全是出于热爱。
第二,这本书的书名吸引了我。是啊,天天读诗,好诗究竟好在哪里呢?下面我谈谈我的感受。在读这本书之前,我读一首诗,仅仅是从其中感受到幽微和美,然后就结束了。但这本书从头到尾没有跳跃,我认真地读了两遍,可以说按照作者的书写内容,这本书可以为24位诗人拍二十四部微电影。当我了解到每首诗的出处时,我才知道每个诗人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都有着怎样的宿命。他们都是在认命的前提下,用自己独特的韧性和人格魅力来抗命的。原来,作者选中他们是有原因的。在儒家的传统文化下,诗人们都有自己的担当,首先是家庭,接着是国家,然后是胸怀天下。诗词只是他们用来抒怀的产物。这些诗词留存下来,供我们后人阅读,让每个人停下来回望,回望一个由农耕文明成长起来的民族。知识分子在漫长的历史中,留下了诗词这一瑰丽文化的背后,在封建统治社会,他们如何实现安身立命,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比现实社会要难很多。因此,我们要欣赏的不仅是他们创作的诗词,还有他们背后坚韧不拔的精神。
诗是对人事物抽象意识的高度概括,每一个诗人都具备很高的审美能力和高敏感度。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他对家乡的思念应该是多么深沉,一直延续到今天。前些天我看到了骑行博主徐云的视频,他恰好骑到了中亚李白出生的地方——碎叶城。那里目前只剩下一片长满野草野花的遗址,四周种满了庄稼,如果不是他介绍,我们看不出以前有人在这里安家落户过。从碎叶城到长安,隔着几千里的距离,云和月啊,李白几乎一生都在行走中,他是否最终找到了通往内心的道路呢?
杜甫比李白小11岁,活动在安史之乱后的大唐。我们平时看到的杜甫的画像,是一个衰老的形象,他那满是悲悯的眼神让人不忍触碰。也许只有到了中年以后,才能真正读懂杜甫吧。他被后人称为诗圣,是因为他用诗歌记录了真实的历史。如果你读过《石壕吏》,他一定为那家人心生悲痛,心如刀割吧。战争是多么可怕!当他听说关军收复了河南河北时,眼泪一定也在他眼中流淌。对我来说,北方的初秋最适合诵读苏轼的《江城子》:“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的一生好像一直在被贬官的路上,但他用豁达的胸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给后人展示了别样的人生。如果要为青春期的孩子选择一本书,那么《苏东坡传》是个很好的选择。
每一个诗人,都与我们有着灵魂上的亲缘关系。否则,每一篇文章的最后,你都分不清是诗人在倾诉,还是自己在述说。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