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陈丹青先生推荐而听说木心先生,我十分欣赏陈丹青的直率和真实。就像朋友介绍朋友一样,这样对木心先生也产生了好奇和兴趣。这本《哥伦比亚的倒影》就是我和木心先生见面的咖啡馆。之所以选择《哥伦比亚的倒影》,是因为字数不多,价格也比较便宜。万一两个人三观不合,不算耽误时间,也不算浪费了金钱。
在这本书里,木心先生对我讲述了20篇散文,也可以说是14篇,后7篇都是再给述老上海的形形色色。木心先生的笔名我倒是很喜欢,我给自己用的笔名叫叶心,一木一叶互为本末,又各有内涵。谁会给自己乱起一个名字呢?说起名字,最近我想到“取一”二字不错,可为笔名、斋号、道号,或是字。取舍九取一之意,物欲横流的时代,常常把人眼花缭乱,这也想要、那也想要,最终却也只能取一而已。莫贪心,能满足需求即可。又扯远了,接着说这本书吧。
第一篇散文就让我有愤而离席之心,《九月初九》明表重阳节之意。他讽刺中国古人很喜欢用自然,去毫无逻辑和因果的表达他们的意志,并称之为:说是有内在的联系,更多的是不相干的相干着。因为我们常在重阳节赏菊花,所以木心先生就从头到尾的剖析了中国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诗经》、医道药理、文艺武功、易卜星象、五行堪舆、儒家、烹饪等都与自然息息相连。有一些是人把感情和想法附会给自然,还有的用人的意志取代了自然的意志,比如说去嫁接菊花,让它变成更多姿多彩的样子。用日本人对樱花、俄罗斯人对白桦、印度人对菩提树、墨西哥人对仙人掌来对比中国人对梅、兰、竹、菊的态度,他称中国人为之发狂。
刚读这篇文章我是有些生气的,因为我们沿袭了千年的传统被他质疑了“为什么”。一直是按着习俗去做,大家干什么就干什么,冷不丁的被别人提出否定,心里是有那么一点不痛快的。常常读到写中国人的书,几乎没有是赞美的,都是来指出中国人的共性的一些特点,在他们眼中中国人都一样,而且是自古至今都一样。我曾读过一位外国人记录的19世纪的中国人,也读过20世纪70、80年代的中国人,我的确承认,现在和过去是一样的,有很多独特于世界的共性特征。这些也注定了中国是独特于世界的国家。如果硬说我们是对的倒是也可以,但是却很明显的被看出是嘴硬,因为我们坚持的确确实实就没有可以论证的依据,但就因此承认我们错了而放弃吗?就这样一厢情愿地坚持自己的相信,却又常会被像木心先生这样的人来嘲笑和否定,那只能不在乎他们的眼光和评价,愿意怎样就怎样了。
我觉得这种东西拿出来讨论很无聊,就像是西方的圣诞节一样,真的有圣诞老人吗?有什么依据和事实来证明有圣诞老人的存在呢?如果不能证明,就可以嘲笑愿意过圣诞节和相信有圣诞老人的人愚蠢了吗?有很多很多我们看似不合理的事物,但却真真实实的存在着和发生着,那又怎样。人就是有感情的动物,把自己的情感附会到植物、自然和山川上又有什么问题呢?会有人骂愚蠢、迷信、妄想症,他们当然无法理解中国人有多在乎自己的内心情感的表达和抒发,不借以自然不得痛快。
听他跟我叨叨完了所有散文以后,我是敬佩他的思想、才华和文笔的,但是我不喜欢他,而且也不喜欢听他叨叨。估计以后也不会再读他别的书了,不够接地气。那些文人可能更喜欢标榜自己在读木心吧,以为足够晦涩、足够意识流、足够装逼(无贬义,意为显示自己不平凡)。很难评价说内容有多好,不如读一本小说来得有趣。
木心先生,有缘再会。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