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实不太擅长读诗,看过好几本诗集却并没有培养起对诗歌的欣赏。在我的脑海中,只有那几首很著名的诗歌,比如顾城,海子,戴望舒,张枣等人的作品。有位朋友告诉我,读诗的时候只需要感受即可。我深以为然,但是有些诗歌对我来说就像在面对难题一样,无从下手,我的感受只能停留在“没感受”的表面上。我很奇怪,诗歌到底是不是紧密贴合生活的?
在英美文学批评中,有一种叫做“细读”的方法,即将一首诗歌逐字逐句地琢磨,揭示其中的机巧和互文,然后将几首短诗甚至一位诗人的多首诗歌整理出来,形成一篇批评文章。我很佩服这种方法,因为它需要高强度的阅读量和深入的研究。但是这种方法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相比之下,“感受”就容易多了,一般读一遍就行了。如果你发现没有感受,那么就可以放弃这首诗了。然而,细读就不同了,它需要读者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诠释出诗歌的深意。
最近,一位朋友送给了我一本何小竹的诗集,其中的每首诗都是用大白话而又妙趣横生的方式来叙述,通过幽默的结尾来增加趣味性。这些诗歌我早前就在“磨铁读诗会”这个公众号上看过,里面有许多我都理解并且喜欢,它们会讽刺和运用黑色幽默,读起来很惬意,甚至让我想要写些自己的诗歌。这种风格的“白话诗”虽然也是一种诗歌形式,但有些人却看不起,有些人则很喜欢。最近我一直在考虑能否让学生们也尝试写一些这种“白话诗”。毕竟,诗歌不仅仅是难以理解的。
回到这本《删述之余》这本诗集,我其实不知道“删述之余”这个词语的意思,或许可以理解为一个有些刻板印象的叙述被修剪过,但其中被删掉的那部分却跳跃着闪现出来。这些“余留”在诗集中依然存在着,看来作者是真的有激情。
坦白来说,我并没有在《删述之余》中看懂太多诗歌,也没有耐心读完所有的作品。尽管我的评论可能不够负责,但这才是我的真实心态。我无法勉强自己去谈论我理解力以外的诗歌,因此我的评论集中在诗集的第一辑中,甚至可能只有前两首,毕竟篇幅也是需要考虑的。在第一首诗《手枪》中,我觉得很有感觉,因为我自认为理解了它,这首诗的主旨是用“手枪”这个象征手段来讽刺政治。看吧,你也不用太费脑,就能够理解这个主旨:“枪变长可以成为一个党、手涂黑可以成为另一个党……鼻子对准敌人的客厅、政治向左倾斜”。第二首诗《汉英之间》也让我有所感触,它在评述英语对于汉语的入侵。但是如果你要我解释具体某个句子是什么意思,我只能告诉你我也不清楚。
我很佩服那些能够巧妙地运用各种意象将之勾连、串联的诗歌,也很欣赏那些能够用看似牛头不对马嘴的词语搭配起来表达出丰富想象力的句子。然而对于这种诗歌来说,我确实觉得非常难懂,只能够依靠“感受”作为依据。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