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一直是交易领域的一个传说。Zuckerman耗尽心力去搜集资料,走访面谈,终于整理出了一个故事梗概。读完以后感觉也就这样吧。
文艺复兴有这般成绩当然是给数理背景想赚钱的人树立了一个榜样,但是要说这对社会或者金融领域有什么意义,做出了什么贡献,最后也都还是老生常谈的“提供了流动性”。所有的技术都没有开源,研究出来的算法也好,数据也罢,都没有公开出来,也没有帮助整个金融领域更好地理解市场行为之类的。当然,这些都是文艺复兴的竞争力和护城河,不公开也是正常的。我只是觉得一帮科学家搞了一辈子,最后只把自己腰包搞鼓了,没有为任何一方面的人类知识的拓展提供推进,感觉也是蛮蛋疼的。这也可能是我觉得在这个领域工作没什么意思的原因吧。
回顾一下书中描述的文艺复兴的发展道路,主要有这么几点让我觉得有意思:
1)Simons很晚才正式进行全职金融交易(80年代前后),量化交易更晚(90年代前后),而成功的量化交易又更晚一些(2000年前后开始起飞)。所以赚钱也不必太急。
2)Simons早年的工作主要是数学,而他确实在数学领域做出了重要的工作,也算是少年得志。而后开公司招人的时候,大部分书中提到作出重要贡献的,都是experienced hire。没有看到提到任何一个刚毕业就到文艺复兴就职然后一路爬上去做出重要贡献的。当然,这可能主要是因为文艺复兴招人的时候就很挑剔,一开始不招毕业生。从这个角度来说,毕业生也不一定需要一毕业就去找金融领域的工作;去科技领域深耕几年再去金融领域挣钱也是大有可能的,甚至是大受欢迎的。
3)在文艺复兴的公司,Simons主要是个商人,是个不错的领导,但本身并不见的是最好的金融研究者。好几次Simons不相信模型,想靠自己的直觉,想走主观交易的路。好几次大的突破基本上都是别人做出的,FICC的稳定收益不是Simons主导的,股票方面的短线交易和重大突破看起来也不是他主导的,在Mercer和Brown带组狂写50万行代码的时候,Simons主要在找钱的样子。总之,全文看下来,能印钞的算法、代码和数据都不是Simons自己想出来的。但是到了最后,Simons是挣钱最多的。这确实就是老板和打工人之间的差别。其他的对冲基金也差不多都是这样,比如Citadel的钱是各个PM挣的,Ken Griffin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招募新PM和开除绩效不好的PM。
4)Simons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重要的原因是他年轻的时候名声大和能力强,即使这些名声和能力与交易没有直接关系。因为Simons是一流的数学家,所以他才能有机会招到一流的数学家,这一点确实是其他公司无法复制的。当然,招数学家也没那么有用。文艺复兴要起飞还是得IBM的人过来重写系统,数学家代码水平到底还是不行,而代码水平不行确实是影响赚钱能力。
5)数据为王,但也需要能挖掘数据的算法。书中很多次提到了文艺复兴有大量清洗好的、别家没有的数据,而这些数据是由数据工程师(虽然当时没有还没有这样的头衔)自己因为兴趣爱好与职业自豪感而收集起来的,并不是数学家或者研究人员告诉他要去收集的。一方面,这些数据确实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了很多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