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止学》的缘分《大学》开篇说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止”的力量从那时起注入了我的生活。当我的状态不好时,我会及时让自己停下来,不再在纷扰中挣扎,从而能够做出适当的判断和采取新的行动。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触动和成长。当我遇到《止学》时,我才意识到,我以前对“止”的理解是多么片面。我之前认为“止”只是指在行为上停下、远离。然而,“止学”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覆盖,它进一步开拓了我的视野和渗透了我的意识。
《止学》的作者文中子,名字王通,字仲淹,他是隋朝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家乡一带授徒著书讲学,专心钻研孔子的《六经》,创作了《王氏六经》,开创了“河汾道统”。
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止学》,由马树全先生翻译并注解。这本书的脉络结构非常完整。首先从原文和译文入手,让我们对典籍有初步了解。对作者的介绍让我们初步认识到文中子的聪明才智和追求,他不愿在官场逢迎,不应召无王道仁政之主,全心全意专研圣贤文化。目录架构独特,不仅有历史事典,还包括对章节解析的重要概述,形成了卷章的精要,让读者一目了然,抓住全书的关键脉络。正文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原文、译文、释评和事典。层层剖析,由古到今,通过真实的历史故事,让我们领悟原文想要传递的思想和理念。通过释评,用白话文进一步让我们更好理解卷章要表达的意思。每个历史故事都像是一颗珍珠,串联成了我们对历史的印象。
《止学》从智卷、用势卷、利卷、辩卷、誉卷、情卷、蹇卷、释怨卷、心卷、修身卷十个方面向我们传递了“停止学习”的思想。
其中,最触动我的是“释怨卷”中的“和而弗争,谋之首也”,也就是“最好的谋略并不是谋胜,而是谋和。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内心震撼不已。但同时我又在思考,难道要追求中庸,要以和为贵,都要讲和,不能进行争论吗?随后,作者通过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例,特别是魏绛对晋悼公提出的上上策——与戎人和解,以德政服众,让我明白了“大王意在争霸天下,还是只为了出一口恶气呢?”这是我所不曾意识到的。在现实生活中,多少时候我们只是因为想发泄气愤,而忘记了自己的初心,或做出了匪夷所思的事情,最终导致不愉快的结果。如果我们坚持“以和为贵”的信念,释放内心的怨恨,同时理性地思考问题,还有什么是解决不了的呢?
“蹇卷”中的“人困乃正,命顺乃奇”,让我释然。“人处困境是正常的,命运顺利是不常见的。”书中引用了史弼的例子,他是东汉末年的人物,在“党人”之风肆虐时期,他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胡乱指控他人。即使后来身陷囹圄,他仍然坚守自己的操守。这再次让我认识到,“止”并不是绝对的停止,而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尽管遭遇困境,也要坚守操守,方能内心安宁。
“心卷”中的“惑无尽也,其行乃解”,回答了我对“止”的疑惑。当我们有疑惑时,当我们心烦意乱时,是否应该停下来,不再深究问题?文中为我们指引了方向。当存在疑惑时,如果我们只是停滞在困惑中,不敢继续探索,那么只会让自己更加焦虑不安。此时,我们需要运用"止"的智慧,停止恐惧,停止犹豫,勇敢地实践和探索,通过实践获得真知。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逐步拨开迷雾;同时,在拨开迷雾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真正解决疑惑。
“情卷”中的“上下知离,其位自安”,让我明白了在家庭、职场或任何角色中都需要知道距离,懂得适度。正如书中事典提到的唐朝著名官员虞世南,他的直言不讳不但没有让唐太宗生气,反而获得他的赏识。因为虞世南懂得分寸,知道在自己的位置上应该做什么,说什么,从而赢得了尊重。同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应该为了讨好他人而过分热情,更应该做好自己的工作,履行好自己的角色,推动团队的和谐与成长。
总而言之,《止学》是一本宝藏,从十个方面向我们传递了“知止”的魅力和效果。它就像一座图书馆,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可以在其中寻找类似的历史事件,为我们指引方向,适合我们持续的学习和领悟。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