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封面的第一印象就是主打美少女色彩的典型轻小说,然而阅毕全书后才发觉此想法错的离谱。某种意义上,这已经超越了轻小说的范畴,无论是思考的深度还是概念的创新都如空山闻天籁,极度诠释何为余音绕梁。
本以为对科幻类型的小说不会太感冒,但是看到相关设定后,不禁浸溺其中(作者脑洞确实大),严谨且泛着专业性光芒的语句有别于往日的日常化词句,无时无刻不展现着想象力爆炸与思绪泉涌的轰鸣声(科幻真香(#^.^#))。虽然箇中道理与专业理论还有许多不知其解,但光是沐浴着理性之雨和科幻之风就已是极尽的享受。
背景的相关设定是:小说世界以大量资讯材料覆盖,材料中的资讯元件将随时起到监控、反馈、传递等资讯处理功能。通过往人脑移植“电子脑叶”使得人类能够随时接收资讯元件发送的资料,实现人类信息搜集与处理的能力的巨幅增长。同时,不同的人根据相关指标由下到上分为“一至五”的五个资讯等级,高等级的人拥有更强的资讯收集能力以及隐私安全保护权限,并能随意查阅低等级的人的一切资料。
仅仅几个设定,就呈现出了比现实世界更加真实而残酷的模拟世界。初期能看到作者想借“资讯的权限与自由”为主题反映现实世界经济权力与自主意识的纷争,但若仅是如此,此书的设定与铺垫不免有点大材小用的感觉,脑洞的爆炸声响若只是为了伴奏现实问题的沙哑,那么遗憾程度只能用凡间谪仙来形容。但很明显,作者的野心并不仅仅止于此。随着篇幅的发展,小说的终极核心也得以展露:求知与生存。
用小说原话来说,何为求知,即“资讯的自我组织化”,何为生存,即“物质的自我组织化”。二者分别对应着物质与精神这两大支撑人类前行的动力之源。人存于世间,既要想着如何生存,也于同时上下而求索。此外小说中也融合了“佛学”与“神话”的元素:佛学中关于过去的“觉”与关于未来的“悟”,很大程度上类似于“生存与求知”,即“生存于过去,却因为求知而得见未来”,“觉”与“悟”相结为“觉悟”,即是组成人类的核心。而神话故事中又借“伊邪那岐”与“伊邪那美”的名称引出“引导”与“追赶”的释义,与小说内核“生存与求知”相映衬,不免又得出“生存是为引导,而求知却是追赶的延展表征”的念想。但无论是佛学还是神话的呈现,都能得见“生存”与“求知”密不可分,生存是求知的前要条件,而求知则是延伸生存的手脚之物,小说的后期部分能明显感觉到作者对两个核心对立性及统一性的刻画与强调。总而言之,小说以大量的佛学,神学,哲学知识为添加剂,结合高专业性的基本理论和设定,处处铭刻对“生存与求知”的思考深度,以流连忘返来形容最合适不过。
而最后的部分,生存与求知的主题中又涌现了高度的升华与抽炼。在目睹了两个资讯等级九的超人类(其中之一为女主)对话时,男主得知了女主一直以来求知的最终目的——死亡。这里又随之提出了新的概念:死亡即是资讯高度密集而实质化的黑洞。而黑洞将为进入其者开启通往死后世界(黄泉、天堂、伊甸园、地狱等世外世界的统称)的大门,“死者”便能在新的世界中继续求知,开启另一段生命。看到此处,震撼是不可避免的了,却又为作者惊人的想象以及巧妙的笔法而赞叹。在相对较短的篇幅中,突然在“生存”与“求知”的体系中插入了“死亡”的概念,却丝毫不显生硬,反而给人水到渠成,拨开云雾见月明的感觉。“死亡并非终点,而不过是连接两个世界的中点”,因求知而踏入死亡领域,却又因正面死亡而进入新世界继续求索,延续生命的长度。正如小说中所说:明知进入黑洞生死难料,却依旧选择一跃而入,因为求知即是生存,为了探明不知的终极,就需要飞蛾扑火的觉悟。“死亡”的字眼上,附上了生存的温度,人类最大的未知之谜却不过是为延展生存长度的中点站,远非终点。而在最后一章中,小女孩的一句“这年头连三岁小孩都知道死后应该做什么”侧面印证了“通向死亡之门寻求新知”的女主已经回归,并带来大量的关于死后世界的认知,至此,全文戛然而止,却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与醇厚的余味。
从开始的现实层面,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