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怡芬的《海上繁花》根据真实事件创作。1942年,日本“里斯本丸”号搭载1800多名战俘从浙江驶往日本本土。由于没有悬挂战俘旗帜,“里斯本丸”号被美国鱼雷击中。在沉船时刻,日军为了将责任归咎于美国,决定放弃挽救战俘,充分展现了其冷血残暴的军国本性。
与日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渔民的淳朴与善良。舟山附近的渔民驾驶小船搭救这些无辜战俘的生命,这才让日军有所收敛。渔民们后来藏起了三位战俘,在抗日军民的帮助下,他们辗转来到重庆,将日军的暴行公之于世。
中国渔民用言行证明了何为大爱。故事只是载体,作者在这本书中所要探讨的,还是人性的宝贵与真诚,以及人类在艰苦的环境下所蕴藏的道德与良知。
作者在一次访谈中曾这样说:“人是渺小的,但激情自有能量,对性、对爱、对人生,都一样,但是,在残酷的人类战争面前,他们是无法与之抗衡的,只能在战火废墟里开出的花朵吧,就是此世,如行走在地狱之上凝视盛开的繁花。”
尽管如此,中国渔民还是以自身的善良与勇气诠释了良知的可能性。他们勤劳朴素,把白米饭和睡床让给战俘,让他们在地狱般的环境中看到天堂,看到了繁花。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本书中设置了双线叙事结构,一为“我”的视角,一为“里斯本丸”号的故事。两条线索交织,现在与过去、他者的视角与故事中的人并进共同推进了作者的表达。
鲁迅先生说:“真正的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那么战争一定是悲剧中的悲剧。每一次战争都是人类的一次倒退,它释放了人类最恶劣的天性,在无尽的屠戮与残杀中摧毁了所有美好的事物,留下了无法被重建的心灵景象。然而,在地狱的景象之外,还有像书中的中国渔民那样的人,他们守护着人类的良知和道德的底线,让我们看到了光明与希望。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