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这篇书评的标题是,《和前书比确实稀薄很多》。然而因为《万万没想到》结构化书评后的打脸,在发表这篇书评前,我决定先把结构化书评梳理一下。然后,打脸了。果断改了标题。
------以下为原书评------
周末把近期看完的万维钢的两本书理一理。
大概是因为之前看了刘未鹏的《暗时间》,更适应那样的文字节奏吧,也更认同那本书里的观点,以至于从看《万万没想到》时内心就充满抵触,但一边抵触一边也不得不承认说的有一定道理,就这么拧巴着看完了,还把这本也看完了。
整理上一本的结构性书评时,发现内容还是翔实的,观点也是相对新颖的,不只是综合了所读书目/论文里他人的观点,也把自己的观点融合在文章里了,论述过程虽有片面和武断,但一些结论性观点确实能带来启发。
但,这本书就差点意思了。尽管,看上去依然很有意思,但从信息密度来说,比前书下降了一大截。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阅读过程十分丝滑,没有因为经常要停下来确认某一信息而中断,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明,这本书的难度在水面之下。
同时,这本书涉及的内容依然是认知和基础科学为主,站在我当前的年龄段来看,30岁前是比较适宜的阅读年龄。但,不可一概而论,毕竟各人情况不同。
不过有一点倒是蛮重要的——生命有限时间有限,如作者自己所说,大多数书并不值得一读,对于这一作者,私以为,阅读上一本即可,这本及之后的,不看也不会有太大的损失(发现作者后来又出了一堆书,该说不说,有的一看书名就是圈钱的,想挣钱没错,上本书的书评里已经提到,作者是相对比较精致利己主义的,但用知识换取自身更好更优越的生活,本身也是个挺正当的渠道)。
最后,知识型书籍嘛,得理个结构化书评以示敬意。为了避免出现上本书那样的反转,这次我决定先把结构化书评整理好,再一起发布。
------整理完结构化书评后续------
整理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每一小节都标记了有启发的文字,很多地方也记录了想法。而且回头看,依然觉得是值得摘录的点。很多地方将来延伸阅读的时候也可以也把结构化书评中的碎碎念用作了标记,比原来的()清晰很多,在文本段落里一眼就能瞄到。
在我承认了这两本书的质量之后,原来一些不自洽的点也得到了合理的解释——毕竟我又不傻,也想来注重阅读上的时间投向,怎么会在一本不断被自己嫌弃、且认为价值不大的书本上连续投入好几个小时呢,最关键的是,为什么在看完一本后,又紧接着把第二本看完了呢看的过程中,还标记了这么多呢虽然以前我是有“打开一本书就要从一而终”的毛病,但上了年纪后,随着对自己时间的重视程度提升,弃书弃剧的操作也已经逐渐熟悉。这只能说明,这本书让我觉得“值”,交付的时间并不亏。
但某种程度上,作者的行文确实随意,一些观点也没有严谨的论证,但正如他所说,本书目的在于给人启发,在这一点上,对我来说,确实做到了。并且,和刘未鹏的《暗时间》一样,很多内容已经运用到了现实生活中。
而我对本书的不佳的印象,某种程度上,也是“偏见”。庆幸的是,我察觉了,并纠正了。生活中,我们要时刻保持审视心态,用“极客”的态度量化自身,用“中庸”的处世不断修正航向——此处需要特别提一句,作者对“中庸”的解读真的令人耳目一新,且细细想来,颇有道理,他认为,“中庸”其实是古人的一种智慧,是认识到了不同理念,不同情感诉求、不同道德标准之间,没有哪个是完美的,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消灭不了谁,矛盾永远存在,而领导的艺术,则在于平衡,太往左偏了就往右调整一下,太往右偏了就往左调整一下,用现代化的说法则是时刻根据当时的局面,做出一些临时性的安排,去得到不同诉求之间的一个平衡点,等到下一时刻局面变了,再继续调整,此谓中庸之道,与过往我印象中偏负面的“中庸”截然不同(此外,作者对消费的“洗白”也颇有意思,也同我们的主流观点不相符,但有理有据,令人深思)。
其它和本书内容相关的具体内容,相见结构化书评。
以上。
阅读日期:20230708-0714
阅读介质:电子书
阅读来源:微信读书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