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看这本东野早期佳作,还是感叹良多,虽是二刷,但是由于首刷的记忆几乎完全褪色了,所以还是能一尝沉浸式体验。林白版本相较于南海版本好像多了关于动机的补充(不确定,之前看南海版关于动机的解释好像没这么详细,也可能是因为淡忘了)。
虽是青春校园推理的类型,但此书相较于之前刻板印象中的青春校园推理在某种程度上是完全迥异的。一反往常的欢快愉悦的轻松氛围以及日常性质的解谜环节,《放学后》是以真实的命案为描写点,并且可以明显感觉到阴郁的影子贯穿全篇。某种程度上“变异”的校园风格,也许正是《放学后》吸人眼球的亮点之一。
密室的伪解答与真解答个人感觉都十分精彩。伪解答中的诡计通过制造密室而为凶手争取不在场证明,放在当时应该是非常新颖的点子。但个人感觉伪解答中还是有不太合理的地方:凶手真的能瞒过女老师的视线而偷换锁头吗根据更衣室的平面图,除了两个储藏柜以外,应该再无其他可以藏身的地方了,那么凶手要藏在什么地方才能不被注意而偷溜出去呢这一点我感觉比较牵强,算是美中不足之处吧。其次,就是子锁头的掉落在今天看来确实有点过于刻意,其他地方滴水不漏的凶手偏偏在关键地方掉落了关键物品,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误导作用。
其次是关于真解答中,因为要避免2号木棒(箭)在门上留下痕迹,所以在两端缠了胶带等缓冲物。既如此,惠子收回箭时,应该没有时间处理两端的胶带,插入箭袋时不免容易让人发觉,这点个人感觉比较疑惑。
隐瞒杀人动机的诡计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为了误导警方,特意在之前就对“我”进行伪暗杀,以此在后续制造杀错人的假象,成功地误导了所有人。
最令我震撼的果然还是动机。因为已经有过首刷的经历,虽然关于动机的记忆很模糊,但隐约的方向还是能捕捉到,但正是因为如此,二刷看到动机的那一刻才不寒而栗,因为诱发杀人动机的事件程度远低于我的预期。仅仅是因为被看到紫薇的场景就产生杀人动机,而且还是“疑似”,并无任何实质性的证据就判定了两个人的生死,不免令人胆寒。再者关于凶手的疯批程度,个人也是非常感喟:仅因为门缝中的光影变化就认定别人偷窥、并且仅仅认定被偷窥后就能毫不犹豫地割腕自杀、以及在行凶后不但不惊恐反而获得了全程在线的良好比赛状态、还有惠美最后那一句“只要闭上眼,回忆这十六年来的快乐之事,然后想起那次集训时发生的事,很不可思议的,心中就会涌升一股冷静的杀意”,无一不令人对真凶惠美的精神状态表示恐惧。正因为杀人的动机仅仅来自于捕风捉影的猜疑,才能突显消逝的生命背后的冰冷至极的黑暗。
从结构上来说,这是一篇本格推理,但看到动机后,又似乎糅杂了社会派的影子。关爱女学生的心理健康似乎才是本文真正的主旨吧(狗头)。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