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几乎是以自己为模板,在自我与环境对立的痛苦煎熬中,针对职场,写就了《变形记》;针对家庭,写就了《判决》;针对生存,写就了《饥饿艺术家》。尽管我们读到的是书中的人物,但也很难不拿来与他当时的一种生活状态相互映照。最终,作家自我的痛楚也终于成了大众的共鸣,深挖自身后,变成不灭的火炬。
尽管我们是要从《变形记》中看到一种对现实的讽刺与抨击的,但透过各种资料辨别,也可知当时的卡夫卡是身单力孤的,在工作上不如意,在生活上又处处受制,这一切也都如实地反映在小说中的人物身上。甚至在命名时,卡夫卡也故意给出线索,虽然他没有承认这就是我。在他为这个变形之后的人发声的时候,他也希望周围的人可以听到自己的呼声吧。
除却公司的一种工作限定(尽管在他自身的传记中,我们知道这份工作他做的还不错,但最大的坏处就是压缩了他的宝贵时间,被割裂,而无法进行更多的思考与创作),家庭在这部短篇里是绝对的重点。这里他原为家里的顶梁柱,后来变成一种负担,最后竟是被关系最好的妹妹率先遗弃(当然,现实中,卡夫卡和妹妹的关系是最好的,但也有过分歧,不过最后看到他仍需要妹妹和妹夫来帮他完善他致上司的信,可见这种亲情仍没有破裂,只是不能尽善尽美),我们在小说中看到了惊人的现实,放到现实中来反观,并不意外。
当然,对于跟父亲的关系,在《判决》中有更多的体现,父亲永远高高在上,他很努力的去表现谦虚,却仍没有令其满意,最后父亲竟然命令他去死,而他也真的去做了。对比当时父亲的企业需要人手,卡夫卡就被关注到了,并被要求,做一些无意义的工作。在这其中,卡夫卡最不能忍受的,是父亲对工人们的态度,是一种凌驾,并视他们为敌人。尽管卡夫卡不至于沦为其中,却依旧被父亲所指责。这也导致他产生了了结生命的倾向,好在向朋友表达后被后者告诉了母亲,母亲从中周旋,才没有让事情更加的恶化。
而《饥饿艺术家》则是卡夫卡晚期对生活更多思考后的一种告白,尽管仍然是一种悲剧的格调,但是那种与大环境格格不入的特别,也是作家自身在社会中的一种独立性体现。
如后文他的朋友所说,如果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卡夫卡的成就会更甚,但同时也能看到,卡夫卡也正是从这些对他的诸多限制中,找到了文学创作的基点,并与整个世界的读者们产生共鸣。这应该也会鼓舞一些身在逆境的人吧,宛如卡夫卡。《变形记》里的故事,仍不过时。但希望卡夫卡们,可以活得更好。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