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子产品、网络交友越来越甚嚣其上的今天,我是一个觉得自己并不需要什么所谓的爱情,自己一个人独来独往也挺好的人。别人对我稍微一点的示好我都接受不了,觉得是一种可怕的心里负担,并且十分不愿意麻烦别人。
我从来不愿意把自己内心隐秘且真实的想法告诉任何一个人,因为我似乎觉得说给任何一个人听都不合适。最近我看到了这样一本书《你是不是对“亲爱的”有什么误解》,才恍然发觉我可能就是书中所说的回避型依恋者。这个专业的心理疾病术语概括像我这类人太恰如其分了。
我们认为自己不需要爱,可实际上有谁不需要爱呢?哪怕这种爱不是恋爱,而是朋友之间的关怀。人区别于动物的能力就是爱与被爱,所以不可能存在不需要爱的人,我们只是把爱压抑到了潜意识层面。
我认为把自己的独立放在第一位,完全不奢求别人的关心或者害怕麻烦别人,这其实就是一种心理疾病,就是“回避型依恋者”的典型表现。我们肯定要先判断自己是不是回避型依恋者,如果是,那么我们以前自以为的独立或成熟其实有可能是一种心理不健全的表现。
资深心理咨询师蔡苏燕在《你是不是对“亲爱的”有什么误解》一书中为回避型依恋者归纳了六个明显的特征,如果我们在这些特征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那么你一定要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去积极调整自己。这六个特征分别是:
一、自我界限过于僵化,很少敞开自己的内心; 二、很难从固定的亲密关系中获得稳定感; 三、恋爱经历可能很丰富; 四、自我价值常常会摆在情感需求之前; 五、害怕在情感上做决定; 六、倾向于对伴侣作出负面评价。
回避型依恋者在人际关系中往往不喜欢过于亲密的关系,不愿意依靠别人,也怕别人依靠自己,很少主动,在维持人际关系中习惯放弃和退缩。有些时候,这些特征可能会让他们为之自豪。确实,现实中这些习惯能避免很多麻烦和纠纷。但是这也会导致回避型依恋者失去朋友,错过美好。
回避型依恋产生的原因和原生家庭的养育环境或他们长大后的生活环境有关。回避型依恋者们内心共同的特点是:他们内心中最隐秘的领域是关闭的,他们找不到一个可以放心与之交流的人;他们无法接受自己的缺点,不敢坦露自己的脆弱,甚至连愤怒也被自己视作失控;他们认为不能示弱,绝对不能指望别人的帮助。
出于上面的这些原因,回避型依恋者很难找到另一半,不是因为他们找不到对的人,而是因为自己内心的原因,无法和对方合拍相处。想要做出改变,必须找到真正的问题所在。针对回避型依恋者的这些特点,蔡苏燕教会我们如何与回避型依恋者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
回避型依恋者对亲密度过于敏感,我们感觉还不够的时候,他们可能已经感觉超出了。回避型依恋者不知道该怎么回应对方的好意,结果被人误会成回避和冷漠。我们需要去引导和带领回避型依恋者慢慢与我们合拍。
回避型依恋者逃避自我揭露,贯彻秘密主义,不愿意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使通向亲密关系的道路阻滞不前。我们需要找到与他拥有的共通的领域,培养对方的同理、共鸣,逐渐维系让彼此都满意而幸福的关系。
在《你是不是对“亲爱的”有什么误解》这本书中,作者还试图告诉我们,在普通人际关系中也要防止逃避心态和行为的出现。我们要改变逃避的习惯,让别人接近自己,这样才能交到拥有共同兴趣的伙伴,享受社交带来的乐趣。
除了克服自己想要逃避的缺点之外,我们需要知道,我们想要交往的对方也许也是一个回避型依恋者。我们要学会怎样和他们交往,帮助对方找到让他觉得舒服的相处方式。作者在书中教我们如何去耐心引导对方,找到从喜欢到爱的路径。
读完《你是不是对“亲爱的”有什么误解》这本书,我内心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知道了爱与优秀其实是无关的,而是与爱的能力有关。爱是一种可以学习的能力。我要改变自己,收获一个充满友爱和给予爱的人生。
愿与我一般的你也能够看一看这本书,从而能够得偿所愿,叹人间值得。希望每一个善良的你都能够拥有爱与被爱的权利和幸福。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