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巴蜀变》是“变局”系列中的一个篇章,延续了之前的部分朝廷机构设定和人物关系,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内容。整本书讲述了南宋时期的四川制置使余玠“十年庭诺,一夕暴卒”的人物生平。余玠在四川励精图治,全心治川,用了8年时间收复失地,安抚百姓,让四川成为抗击蒙古人的一道军事屏障。
然而,当时的朝堂却暗流涌动,人心浮动。力主议和的相国谢方叔视余玠为眼中钉,并联合太上宫天师皇甫允,阴谋加害于余玠。身边的下属利戎司都统王夔,则公然对抗余玠的领导,激化了余玠与议和派的矛盾。受到内外的打击,余玠为了家国大义和百姓民生,最终以胆识和热血筑起了巴蜀和南宋的双重防线。
余玠是南宋末期的名将,尽管出身文人,但他立志收复失地,扬大宋国威,多次与蒙古人进行战斗并立下赫赫战功,担任过大理少卿,升职为淮东制置副使。1242年冬,宋理宗任命他为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余玠表示“愿假十年,收复全蜀之地,归还朝廷”。他广纳贤才,恢复经济,安抚民心,统率十万军民修筑钓鱼山城和其他城市,形成了坚固的山城防御体系,为抵抗蒙古人设置了一道坚固的军事屏障。
在余玠治理四川的第八年,也就是故事开始的时候,朝廷的“主和派”谢方叔任命为左相,与太上宫天师皇甫允诬告余玠擅权、不顾事君礼仪。在下属王坚、张珏、远在临安的昔日恋人赵婵和黑白司的帮助下,余玠与“主战派”抗争,与蒙古人抗争,但最终无法抵挡“功高震主”的陷害。
《巴蜀变》中对余玠的介绍并不多,作为“主战”派的代表人物,他没有岳飞和文天祥那样的名气,是一个低调的存在。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余玠,让我们透过历史的烽烟,看到了四川制置使的昏暗无光的朝堂之争,感受到了无数怀着家国情怀的义士为之付出的奋斗。
整本书让人读起来畅快淋漓,荡气回肠,始终贯彻着家国大义。无论是余玠这样的国之栋梁,还是市井小民张怀宝和赖灵寺,他们都传递着对余玠治理四川的信念,以及蕞后文天祥喊出的“信念不息,抗争不止,巴蜀大地必生生不息”的信念。不知远在临安的君主和“主和派”在面对这样的场景时,是否会动容呢?
余玠“十年踏地脚跟牢”,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对帝王的承诺。他的抱负是让四川百姓安定,南宋朝堂安定,让国人不再恐蒙。他实现了对浩荡皇恩和天下苍生的承诺,但却没有人来实现对他的诺言。
英雄暮年,有着辛酸的泪水,他尽管有满腔抱负,但还未实现。他为家国大义和忠君爱国殚精竭虑,但尚未完全实现,却并没有对自己的感伤和愤懑。余玠不悔,君主又是否不悔呢?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