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总是能感人至深,疗愈情绪,也能让人领会到人生的不同意境。我们在音乐中沉醉,究其原因,却不得而知。
达尔文认为,音乐是通过自然选择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或古人类求偶仪式的一部分。
音乐的出现也早于农业。五万年前的斯洛文尼亚骨笛,证明了乐器是人类发现的最古老的人工制品之一。
《我们为什么爱音乐》书里说,只有在过去五百年里,音乐才成为一种可以专门用来欣赏的东西,并出现了音乐会的概念。
作者丹尼尔.莱维廷(美)是一位深谙音乐的神经科学家。他非常具有前瞻性地将音乐家和科学家拉到同一个维度/频道,共同研究大脑和音乐如何协同进化的问题,与我们聊聊人类爱音乐的科学原理:
通过音乐认识大脑,再看大脑又是如何理解音乐。音乐与大脑的结合,又会让人类更加了解自己。
随着科技的进步,及各个领域的科学家和音乐家,多年大量的实验,慢慢让人类大脑听到音乐时的神经联动的路径逐渐清晰。
当我们还在母体时,大脑中就形成了各种音乐的基模(框架),随着此后每一次听音乐的经历,基模会不断完善、修改和更新,从而形成自己的音乐偏好。
基模也是记忆的延伸。它包括了音乐的类型、风格、年代、节奏、和弦、乐曲的长度/结构和音符的连接方式等。
基于此,即使是5岁的儿童,虽然大脑还未发育完整,但也非常轻松地识别出自己国家的歌曲。
当我们听到喜欢的音乐时,会产生愉悦感。当听到律动感强的节奏,身体也会情不自禁地跟着摇摆。
律动感会给我们带来各种不同的情绪,这种反应主要是小脑进行处理。音乐声进入耳朵、小脑、到伏隔核,再到中脑边缘的神经,从而形成我们对一首歌的感受。
如果我们喜欢这首歌,大脑还会激活曾经带来这种情绪感受的其它记忆痕迹。
在书里,作者还剖析了音乐家炼成的原因。
学习者练习“一万小时”是基础,练习的时间会给大脑带来更多的神经痕迹,以不断加强记忆的强度。
专注也会带来神经化学变化,会释放多巴胺。同时,多巴胺系统也会帮助大脑编码记忆痕迹。
所以,一个人要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天赋并非是主要因素,而是一句朴素的老话:坚持到底。
书中还陈述了大量的科学实验,来证明得出的脑科学原理的正确性,并以科学思维的方式来说明了音乐是人类最优美的神经冲动。
书中所包含的曲目都收录到了歌单,读者可以以此为背景音乐来开启沉浸式阅读。
《我们为什么爱音乐》,虽然属于科普系列,但作者的文笔活泼生动,深入浅出,并被翻译为18种语言,畅销不止,适合大众阅读,启发心智。
掩卷,当我再聆听音乐时,我仿佛“看”到了,大脑神经元和音符的神奇碰撞。它们非常繁忙地正在“演奏”一首交响乐……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