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副对联很有名,经常被人用来励志,比起现今的鸡汤文字格调高出很多。是这样写的: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上联讲的是项羽巨鹿之中前破釜沉舟的故事,下联讲的就是春秋后期的吴越争霸。卧薪尝胆,是后人对此一事件关键点的总结,但是,事情远没这么简单,《春秋后期霸权兴衰大起底》一书梳理了这场生死博弈的前因后果,也点明了春秋转向战国的根本逻辑。
本书的作者是黄朴民老师,他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国史学会理事。同时,他也是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常务理事。没错,他的专业研究领域就是孙子兵法。所以,他对春秋历史的解读,是以战争线为切入点的。社会学家戴蒙德认为,人类社会的命运是被枪炮、病菌和钢铁三种要素所决定。争霸是春秋的主旋律,枪炮就是这个主旋律的指挥棒,本书从晋楚争霸讲到吴越争霸,再讲到三家分晋,用战争这条线穿起了整个春秋史。历史之律动、历史之风流,从战争展开。
虽然书名限定词是“春秋后期”,但实际篇幅中,中前期的故事站了一半多,当然,这体现了一个逻辑的完整性。不交代中前期的背景,无法了解这个时期的动态性、过渡性和多样性,更无法理解后期霸权兴衰的逻辑。黄老师用战争这条线穿起来的逻辑点至少有三个:
一是规则的改变。《孟子》里有句话:春秋无义战。无义战是针对哪个时代讲的,当然是春秋以前的时代。如果和战国比较,春秋已经是文明的了。东周500多年,从春秋到战国,首先改变的就是规则,战争的规则。从诸国争霸到群雄兼并,从争盟主之名到夺领土之实,只要达到目的,就没有什么规则。因此,讲春秋,还可以感慨“无义战”,讲战国,“义战”这个词已经out了。规则改变了,玩法也随之改变。
二是秩序的沦陷。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里的“文”,就是秩序,文明的衰落因秩序的沦陷。西周时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了春秋时代,变成了自诸侯出,春秋后期,又变成了自大夫卿相出。每况愈下,之前制度建立起来的秩序被一步步腐蚀,新的秩序短期内建立不起来,于是就到了礼崩乐坏的地步。而这种制度的沦陷,战争是其最大的推手。
三是权势的转移。战争破坏了就的秩序,权势发生转移,权力关系对比发生了变化。春秋前期到后期的权势转移,从逻辑上讲,是一个向内向下的过程,权力从天子转向诸侯,再转向大夫;从地域上,是一个向外推进的过程,从中原地区扩展到东南地区,从黄河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本质上看,这是权力向内卷,斗争向外延的双向拉动的历史。战争的影响从政治领域推向社会和文化领域,小的时间范围讲,是周朝的历史转型,大的逻辑范畴讲,是中国历史的大转型。
战争改变历史,而战争本身和与战争相关的诸领域也在发生改变,如果不能清晰地认识春秋的战争,就很难看透这段时间的历史逻辑,也很难理解之后的中国历史走向。200多页的一本小书,结构紧凑,高潮迭起,全程无尿点。既讲透了一个复杂时代,也开启了历史的新视角。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