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阿甘正传》片头100多秒的长镜头吗?羽毛飞啊飞,景别变啊变,直到落在阿甘脚下,被他捡起,装进盒子里。影片结尾,还是这片羽毛,它从书中滑落,迎风而起,飞向蔚蓝天空。妈妈告诉阿甘,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
不知道下一块什么味道,上一块可是清楚。上次看电影理论方面的书还是在大学课堂上。当经典电影变成一道8分钟片头分镜脚本考题,就无法再专心去纵容感官享受了。推拉摇移甩,机位在何方,反复训练,很容易变成肌肉记忆似的思维条件反射。或许终于搞懂了点点蒙太奇,却也失去了部分感官纯享的快乐。然而,不得不承认,走到后台去看去思考,又将获得另一层美感:对技术流的惊叹和喜悦。
GPT时代来临,当代电影进入了“元宇宙”时代。信息数字化已深刻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电影制作者们又将收获怎样的新工具,面临怎样的考验?是否不必再那么费力是否可以创作出经典的诞生,有了更多可能性?这是阅读本书前的一点期待。
我们如此彻底的改变了环境,以致现在我们必须改变我们自己。
“本书对前沿理论翻译相对滞后的电影学界是一个福音,其价值不仅在于新,而且填补了当下学术研究中的某些空白领域。”全书重点讲电影媒介融合理论,叙述表达偏“工科风”和技术流。译者对此表示,由于作者喜欢用类似康德的德式长句,为了确保内容的精准性和体现其个人风格与写作习惯,在翻译过程中,并没有给予太多辞藻修饰,避免歧义。
我倒是认为,抓住叙述重点即可,形式可略。
具体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章讲电影与具身心智;第二章讲电影引发媒介格局变化;第三章讲电影与数字影像。书中条分缕析地向我们剖析了电影影像与人类处理运动影像能力的共同进化,媒介融合与再媒介化的过程。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旷日持久的过程。说白了,就是电影受众和传播者(介质)的互相作用和塑造。
开头提到的《阿甘正传》是好莱坞经典之作,距今已有近30年之久。即便大量运用蒙太奇手法是本片的一大亮点,那时也已采用新技术进行加持,譬如电影后期采利用特技完成的一些场景还原:战场上的战士失去双腿等。
很显然,在数字成像的今天,电影叙事方式有了更多技术拓展空间。
一如科幻作品大行其道,电影制作公司正在更加全面地利用数字技术打造大片,特别是科幻片,试图给受众带来新的冲击。
《感官游戏》中,直接将游戏端口安插在了男主身上,让他陪自己进入游戏测试。片中游戏和现实不断交互。
《异次元骇客》中,影片将观众带回1937年的洛杉矶世界,它复制了那个时代,我们一点也不奇怪。意识可以从一个时期转换到另外一个时期,标志设定为蓝色无定形蓝光的疯狂闪烁。然而,主人公霍尔发现,他所在的20世纪90年代其实也是个人工现实。你品。你细品。
《移魂都市》,直接穿越时间通道,为了打败对方,进入异能者的经验领域。环境影像特色是视觉上的环绕效果。想到了什么全息影像,还是VR感受分不清楚,总之够酷。
《黑客帝国》中,提供了一种未来主义视角,对视觉表达要求高,试图利用数字技术扩展古典电影。不局限于爱情结尾,而锁定英雄塑造。
电影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元宇宙电影所有新的探索,都指向人们发现的新世界、“新现实”,是对想象力的新挑战和成全。
本书的最妙处,在于它没有一味地欣喜于新技术带来的“得到”,也指出了种种探索中造成的“失去”。电影表达面临的局限性和困境。
作为受众,我们怎样去面对人与人工智能的合作与较量?怎样从各类饱和的媒介中,全面客观地重新认知这个世界?怎样敏感地洞察新一轮营销策略或者操控者威胁?
非常值得思考和警惕。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